走進「藝.數之間」:當代藝術展巡禮

【里山沙龍 X 泛科學】來囉!
這次主題:座標系上的數學與藝術,兩種視角之間的對話

許多人的印象中,數學和藝術分別代表理性與感性,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會的一天。然而,數學不只是一種工具,還可以是創作的樂趣,甚至與藝術相遇。 Shark 與余歡庭兩位講者不同的身份「創作者─策展人」與關注領域「數學─藝術」構成一個座標系。本場講座將會從藝術中的數學談起,臺灣原創的數學原理與藝術創作、臺中藝術銀行的「藝‧數之間」的策展概念,國內近年來數學藝術展覽與教育相關主題等,藉由對談試著描繪出數學與藝術交會的軌跡,以及未來「數學x藝術x____」的各種可能性。

【講者】
▍Shark:泛科學新聞網 、 數感實驗室專欄作者。
▍余歡庭:藝術銀行「藝‧數之間-解開藝術的密碼」展覽策展人

【時間】晚間7點至9點(6點30開放進場,7點活動開始)
【地點】里山咖啡,2樓(臺北市中山區伊通街66巷17號,近松江南京捷運站)
【主辦】里山咖啡x泛科學
【報名費用】300元(網路報名,現場付費)
【名額】45人

▍報名由此去! –>報名網址

最近在台中有一檔與數學有關的當代藝術展,叫做〈藝.數之間-解開藝術的密碼 Between Art and Mathematics: Decoding the Artworks〉,引起許多數學圈的朋友注意,是藝術銀行今年(2017)的第一檔展覽。藝術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購藏臺灣藝術家的作品,並提供租賃服務給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除了支持臺灣的藝術家外,也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親近藝術原作。

這是國內首次以藝術角度策的藝數展覽,不論是主題論述、視覺設計,或者是展場空間、燈光配置都有一定水準。開幕茶會的開場是臺中第一支專業現代舞蹈團「極至體能舞蹈團」的演出,以身體律動詮釋數學的各種元素;展覽文宣也別有巧思,打開來是運用碎形(fractal)圖樣中自我相似概念的長方體!

圖/作者提供

如本次展覽簡介,一般的認知當中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藉由理性邏輯推演建構科學的世界,為尋求共識的過程;而藝術多是從自身經驗出發表達情感,或者對世界提出疑問,尋求的是共感。對多數人來說,數學與藝術彷彿兩條平行線,在無限遠處才有交會的可能。

但回顧人類歷史,數學與藝術之間很早就開始交會產生火花,像是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約西元 762 年至 13 世紀)即開始發展繁複的幾何圖樣運用於藝術裝飾之中;而後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想要把三維空間的物體在平面的畫紙呈現出來,此種幾何投射的技法也產生了許多對於幾何學的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伊斯蘭幾何圖樣。圖/Pentocelo ,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策展人余歡庭認為,數學與藝術兩者在人類文明中都是非常具有想像力與美感的,欣賞藝術作品時也經常能夠看見數學的美,只是我們沒有從這個角度去切入,加上學校的教育使得大眾難以看見數學美好的一面。因此本次藉著展覽告訴大家,數學是多麼美麗與貼近生活,嘗試挑戰大眾對數學的既有印象。

本次展覽策展人超脫常人的視角,精采地提出三個子題「數學構成藝術 Mathematics Composes Art」、「數學產生藝術 Mathematics Produces Art」、「數學激發藝術 Mathematics Inspires Art」,探討藝術與數學之間的各種可能,即使許多藝術家自認自己數學不好,但策展人認為若沒有背後的數學基礎,便無法創造出這些賞心悅目的作品。以下將逐一介紹這三個子題的部份作品。

展場一角。圖/藝術銀行提供
展場一角。圖/藝術銀行提供

數學產生藝術 Mathematics Produces Art

在數學產生藝術的子區中,數學材料只是一個骨架或模板,還必須再加入藝術家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透過內心想像力才能將幾何形狀轉化、生成藝術創作。

本區首先被導覽的作品是藝術家梁任宏的作品〈反 一ㄥˋ派 1004〉,先前曾經在幾何藝術景點介紹過,此次也出現在展覽之中。主要運用不銹鋼內部配重與外觀不同的手法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同時也具有互動、動感與好玩的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藝術家陳慧嶠以現成物乒乓球與幾何圖形做為創作材料,搭配簡單的色塊呈現出特殊的節奏感,而圓和球同時也是最完美的對稱物體。在展場中意外發現現場燈光配置使得〈七個晝夜〉呈現出幾何光影之美感,此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英國奇幻小說《消失的地平線》。

陳慧嶠〈七個晝夜〉。圖/藝術銀行提供

數學構成藝術 Mathematics Composes Art

本區的作品主要是以數學元素構成藝術作品,與我過去關注的主題較為相似,可以把藝術作品的某部分視為數學原理的視覺化或是實體化。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數學的蹤影,像是碎形。碎形一詞是 1975 年被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發明的,碎形是基於不斷迭代的方程式而產生的可無限延伸的自相似圖形,例如雪花的圖樣。藝術家黃蘭雅以最微觀的碎形,搭配鮮豔的色彩呈現生命的蓬勃發展,創作出〈福拉克多花園〉與〈分子機器模型〉。

黃蘭雅〈福拉克多花園〉。圖/作者提供

藝術家邱勤庭發現,數學的對稱特性與生活中的連結是鳳梨開花的圖樣,而有了〈自然密碼 15〉,以微觀、細緻的角度去觀看植物的生長並進行創作。除此之外,數學還給了色彩上的啟發,像是將攝影作品中原本顏色對應的 RGB 數值不斷減半,最後發現去除原本的顏色能夠得到視覺上的純粹與美感。另外,作品〈自然密碼 48〉也使用了鉛直鏡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邱勤庭作品,左:<自然密碼 48 >,右:<自然密碼 15>。圖/藝術銀行提供

立體的世界可巧妙隱身在二維平面裡面,藝術家郭慧禪〈褐磁磚、白磁磚、灰磁磚〉這三件作品為〈擬態〉系列,擬態是生物自我保護的行為,將自己變成和棲息地一樣的顏色,以免被天敵發現。本作品使用了磁磚、鐵門、牆壁這些具有防禦性質的工業材料,像是人類生活在現代的保護裝置,再以影像合成的手法扭曲人物身上的線條,使得立體與平面的世界產生了辯證關係。

郭慧禪〈褐磁磚、白磁磚、灰磁磚〉。圖/藝術銀行提供

藝術家劉晉彰擅於影像重組亦長期研究街頭塗鴉,畫作〈非迷謎之境〉受到著名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啟發,以錯視迷宮呈現、營造出人類在生活中尋找出路,卻經常難以走出大環境中的困惑。藝術家以自然界動物為生存的象徵,並且認為親子之愛能夠幫助孩子解惑。

劉晉彰〈非迷謎之境〉。圖/藝術銀行提供

數學激發藝術 Mathematics Inspires Art

隨著科技技術進步,今日數學工具更加複雜,數位科技讓藝術家能夠以更多元的手法進行創作,以及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

藝術家陳怡潔認為色彩與人類深層感覺的記憶有關,像是他人的膚色相較其他細節較難以被忘記,因此藝術家思考卡漫人物的顏色配置是否暗示了角色本身的性格,所以將鹹蛋超人中的角色身上的顏色解構為〈函數色彩-初始化-鹹蛋超人〉,依照色彩的比例從最多到最少排列於 25 x 25 的矩陣之中,每一個矩陣都是一個角色。此件作品讓我聯想到以前執行電腦的硬碟重組的畫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怡潔〈函數色彩-初始化-鹹蛋超人〉。圖/作者提供

在〈 hyper.data-N°2 〉作品中,藝術家張永達將 311 地震時全日本一千多個觀測站所記錄的資料透過電腦程式運算,繪製在影像裝置上轉化成新媒體藝術。表格中呈現的是原始數據,也就是工具的理性面;下圖螢幕左方將各地的數據依照實際位置標註時,反而讓人感受到地震不只是各地震度的集合,帶有爆發性的感受成了日本地圖的輪廓。

張永達〈hyper.data-N°2〉。圖/藝術銀行提供

數學啟發藝術比較容易想像,那藝術能不能啟發數學?答案是可以的。就像是我的數學研究受到蛇形藝廊 2002 與伊斯蘭幾何藝術的啟發,從二維到三維的一段故事;而蛇形藝廊 2002 的建築概念是從數學而來,也就是被數學啟發的建築。

數學與藝術不是未曾交會的平行線,而是鏡子面對面能夠相互映射彼此的光亮直到無限遠。


展覽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harkie Lin

在國二無聊的早自習意外發現數學的趣味,因此近來體驗到數學研究、藝術創作、採訪寫作、展覽策劃、資優教育等工作。不是念數學也不是學藝術,但樂於從多元視角聊聊數學的各種姿態,以及進行數學藝術創作,希望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樂趣。科普部落格〈鯊奇事務所〉https://medium.com/sharkie-studio,聯絡信箱 sharkgallium@gmail.com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