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攤販賣東西,大多使用彈簧秤或電子秤。彈簧秤有個托盤,將要秤的東西放在托盤上,儀表就可顯示出所秤東西有多少斤,或多少公克;電子秤就更方便了,只要鍵入每斤的價格,連所秤東西的錢數都能顯示出來。
章老師年輕時,攤販們普遍使用桿秤。一根桿秤,由秤桿、秤錘(砣)、秤紐、秤鉤等部件構成。秤桿是根細長的木桿,上頭有刻度,稱為秤星。稱東西時,在秤鉤上掛上物品,在另一端掛上秤錘,提起作為支點的秤紐,前後移動秤錘在秤桿上的位置,直到秤桿平衡,這時讀取秤錘所在位置上的秤星,就知道是幾斤幾兩了。
章老師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介紹現已少見的桿秤?原來古時將秤錘稱作「權」,將秤桿稱作「衡」。秤東西時,將秤錘(權)在秤桿(衡)上前後移動,藉以得知重量,這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就衍變為成語「權衡輕重」。
因此,權衡輕重,是指秤量物品的輕或重,比喻估量事物的輕重緩急,或利害得失。談到這裡,該造兩個句了。看了造句,小朋友就知道怎麼使用這個成語。
凡事先要權衡輕重,然後付諸行動,這樣才不會後悔。
這件事關係重大,必須詳加權衡輕重,才能做出決定。
那麼桿秤可有什麼科學意義?當然有了。槓桿有三類,桿秤屬於第一類槓桿,即施力點、抗力點在支點的兩邊。就桿秤來說,秤紐就是支點,施力點就是秤鉤上掛的東西,抗力點就是秤錘,移動秤錘,就可使秤桿取得平衡。
小朋友玩的翹翹板,也屬於第一類槓桿。想想看,當兩邊人數不一樣時,或一個胖子一個瘦子時,要怎樣才能使翹翹板平衡呢?
話題再回到桿秤。我們常聽說「度量衡」一詞,分別指長度、容量和重量,量取的工具,分別是尺、升和秤。因此,秤是一種「衡器」。在人類發明的衡器中,約西元前 2600 年的埃及紙草畫中,就出現了天平。天平也屬於第一類槓桿。中國人何時發明桿秤已不可考,估計至少已有三千年之久。桿秤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最適合小商販使用。
寫到這裡,附帶介紹和桿秤有關的一個俗語和一個歇後語:
俗語「秤不離砣」,是說兩樣事物,或兩個人經常一起出現。
歇後語「吃了秤砣鐵了心」,比喻心意已決,不會改變。
這兩個詞語,作文也用得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