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司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十個有用小指標幫你辨識偽科學(二)

黃 致豪
・2015/11/23 ・108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續上篇

圖片來自 Fickr 用戶CPOA,以CC-BY-SA條款使用
圖片來自 Fickr 用戶CPOA,以CC-BY-SA條款使用

所以,沒錯。科學確實有大小眼之分:在偵(調)查程序程序中,即便是與科學基本性質有所違背的技法,只要對案情方向的釐清以及嫌疑犯的排除有所助益,管你靈媒測謊超感應,只要被告同意,用了也無妨。但在審理程序中,則是不允許偽科學證據的介入。

前者,例如在美國就有許多警方在案件走入偵查死胡同時求助於玄秘力量或者靈媒的報導(案例:Top 10 Mysterious Police Cases Solved By Psychics)。

後者,則例如美國軍事審判證據法707(a)條明文禁止任何測謊相關證據在審理中使用,以及美國聯邦政府(是聯邦司法部喲!)的官方立場乃是為免冤案而致力於測謊證據在審理中的排除,且大多數州也採明文禁止立場(案例:262. Polygraphs—Introduction at Trial)。

所以,我們可以說:所謂偵查科學的範疇,可以包含了科學與偽科學同在。但審理(法庭)科學,原則上沒有偽科學存活的空間。

那麼,如何判斷某一個看起來很像科學(這正是偽科學的特色之一:令人迷惑的外表)的領域,究竟是否偽科學?由 Lilienfeld 與 Landfield 等所提供的下面十個指標,可以幫上忙。累計的指標越多,此領域屬於偽科學的風險越高:

指標1. 欠缺可證偽性,且有諸多刻意的操弄空間: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指的是意圖挑戰某一假說或者理論的人,可以透過科學方法找出相反證據,來試圖證明該理論或假說可能是假的,或者加以推翻。而這一個可證偽性的特質,乃是科學與偽科學最大的區別。

例如有人宣稱「神創造凡人與萬物」,這或許是真,或許是假。問題是:沒有人可以透過科學方式舉反證推翻此一論證。這就是可證偽性的欠缺。而這一類論證,往往也會伴隨刻意操弄的方式逃避檢驗。

司法科學領域中常見欠缺可證偽性的例子,例如指紋分析的準確性問題。許多研究(多少與執法機關相關)宣稱:指紋證據的辨識精準度幾乎到百分之百。那麼,如果有因為指紋證據辨識錯誤造成的冤案呢(請看:The Real Crime: 1,000 Errors in Fingerprint Matching Every Year)?此時指紋分析的支持者會事後宣稱:這是儀器出錯,或是人員訓練不足……等。但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指紋分析有這些嚴重的問題,為何不在一開始就統一儀器標準,或只用世界級統一認證通過的指紋分析專家來檢驗?答案很簡單:因為不可能–儀器標準無法統一,也不會有世界級的指紋分析認證(請看:NYTIMES: Fingerprinting’s Reliability Draws Growing Court Challenges)。這正是指紋證據的完美精準度傳說某程度欠缺可證偽性,也常常透過操弄論述來遮掩的結果。

(續下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黃 致豪
1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執業律師;司法行為科學研究者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法網可能恢恢,可是腦袋容易花花-不完美的目擊者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3/22 ・114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事實上,目擊者是不完美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認同嗎?雖然現代社會愈來愈強調多元化、強調尊重差異,但要擺脫某些刻板印象,並不像擺脫蒼蠅一樣揮揮手就行。然而在一般情形下,要是遭遇到刻板印象的對待,你或許還可以避開,或是笑笑算了。但是在法庭上陳述或是在警察局錄口供的時候,刻板印象可能會影響你的刑期。

刻板印象常常往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向奔去,其實很難摸清頭緒。假設你是律師,正在代表客戶出庭,並要求關鍵證人出席,對方律師也同樣找了關鍵證人出席;你的證人看起來乾乾淨淨,他的證人臉上有著刀疤,你可能心中竊笑,但來自Liverpool大學的研究者Rob Burriss卻告訴我們,女性在找尋短期伴侶(例如一夜情)的時候,比較傾向於選擇臉上有疤的男性,研究者認為女性可能將男性臉上的疤認知成某種勇氣跟身強體壯的訊息,因此獲得青睞。你認為,這在法庭上會不會也因此影響法官跟陪審團的心證呢?

除了外表,說話腔調也影響重大。再假設一個情況,你是律師,要幫一位來自越南的移民打官司,他的越南口音很重,你該讓他以中文陳述嗎?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濃重的口音會讓聽者難以吸收資訊,而啟動了錯誤的歸因,認為講者所說的話不可信。簡單來說,因為聽不懂,所以認為內容也是有問題的。身為律師,與其讓你的客戶用糟糕的中文出庭,作證或接受筆錄,不如替他找位翻譯先。

但如果找不到翻譯的話,還是有機會。今年1月份發表於《法律與人類行為期刊》(Law and Human behavior)的研究表示「行為人的腔調會妨礙目擊者對其外表的記憶」。Pickel跟Staller兩位研究者發現,目擊者為了要聽懂超級重的口音,以致於全副注意力都放在「聽懂」這件事情上,對於行為人的外表卻常常記不清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位研究者比較了對於說話帶著腔調,跟沒有特殊腔調的兩個行為人,目擊者的回憶跟描述能力;他們發現目擊者在描述有腔調的行為人的外表特徵時,顯著地不清楚也不正確,而且連聲音也比較沒有辦法正確辨識。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要是行為人說的話資訊量比較豐富–例如牽扯到很多數字,目擊者也會比較難以描述出行為人的正確外觀。還有,要是行為人說的話裡愈是帶有威脅意味–例如「我發誓要把你的腦挖出來砸爛」「你們都會被裝在屍袋裡頭扛出去」…這類狠話,目擊者同樣常發生無法正確描述出行為人外觀的情形。

綜合來說,當目擊者愈是全神貫注,或是被某些訊息強烈吸引時,視覺記憶就不那麼靈光了。而這對你的啟示是什麼呢?希望你不是想著要趕緊去學一口奇腔怪調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OKAY, WAIT! WHICH ONE OF YOU WAS I LISTENING T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司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十個有用小指標幫你辨識偽科學(二)
黃 致豪
・2015/11/23 ・108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續上篇

圖片來自 Fickr 用戶CPOA,以CC-BY-SA條款使用
圖片來自 Fickr 用戶CPOA,以CC-BY-SA條款使用

所以,沒錯。科學確實有大小眼之分:在偵(調)查程序程序中,即便是與科學基本性質有所違背的技法,只要對案情方向的釐清以及嫌疑犯的排除有所助益,管你靈媒測謊超感應,只要被告同意,用了也無妨。但在審理程序中,則是不允許偽科學證據的介入。

前者,例如在美國就有許多警方在案件走入偵查死胡同時求助於玄秘力量或者靈媒的報導(案例:Top 10 Mysterious Police Cases Solved By Psychics)。

後者,則例如美國軍事審判證據法707(a)條明文禁止任何測謊相關證據在審理中使用,以及美國聯邦政府(是聯邦司法部喲!)的官方立場乃是為免冤案而致力於測謊證據在審理中的排除,且大多數州也採明文禁止立場(案例:262. Polygraphs—Introduction at Trial)。

所以,我們可以說:所謂偵查科學的範疇,可以包含了科學與偽科學同在。但審理(法庭)科學,原則上沒有偽科學存活的空間。

那麼,如何判斷某一個看起來很像科學(這正是偽科學的特色之一:令人迷惑的外表)的領域,究竟是否偽科學?由 Lilienfeld 與 Landfield 等所提供的下面十個指標,可以幫上忙。累計的指標越多,此領域屬於偽科學的風險越高:

指標1. 欠缺可證偽性,且有諸多刻意的操弄空間: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指的是意圖挑戰某一假說或者理論的人,可以透過科學方法找出相反證據,來試圖證明該理論或假說可能是假的,或者加以推翻。而這一個可證偽性的特質,乃是科學與偽科學最大的區別。

例如有人宣稱「神創造凡人與萬物」,這或許是真,或許是假。問題是:沒有人可以透過科學方式舉反證推翻此一論證。這就是可證偽性的欠缺。而這一類論證,往往也會伴隨刻意操弄的方式逃避檢驗。

司法科學領域中常見欠缺可證偽性的例子,例如指紋分析的準確性問題。許多研究(多少與執法機關相關)宣稱:指紋證據的辨識精準度幾乎到百分之百。那麼,如果有因為指紋證據辨識錯誤造成的冤案呢(請看:The Real Crime: 1,000 Errors in Fingerprint Matching Every Year)?此時指紋分析的支持者會事後宣稱:這是儀器出錯,或是人員訓練不足……等。但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指紋分析有這些嚴重的問題,為何不在一開始就統一儀器標準,或只用世界級統一認證通過的指紋分析專家來檢驗?答案很簡單:因為不可能–儀器標準無法統一,也不會有世界級的指紋分析認證(請看:NYTIMES: Fingerprinting’s Reliability Draws Growing Court Challenges)。這正是指紋證據的完美精準度傳說某程度欠缺可證偽性,也常常透過操弄論述來遮掩的結果。

(續下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黃 致豪
1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執業律師;司法行為科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