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你和他的關係決定了你們之間的距離?淺談空間關係學

貓心
・2017/07/23 ・237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擁擠的捷運上、擁擠的電梯內,我們總是會避免和他人有目光的接觸,直視天花板,或是看著自己的手機。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相對於不同的關係,我們會和他人保持著不同的距離,而越界的距離則會讓人感到特別不舒服。

人與人的相處,會因為相對於不同的關係,有著不同的距離。圖/By Zieger @ Flickr, CC BY-NC-ND 2.0

到底,什麼樣的關係適合什麼樣的距離呢?Hall 這位學者,在 1966 年曾經提出空間關係學(The classical proxemic theory),藉此區分出四種人際距離的分野:

1. 公眾區域:泛指一般公共場域,彼此舒適的距離是 210 公分以上,要聽見彼此的聲音,必須要提高說話的音量,且人們彼此間不太會有眼神接觸。

2. 社交區域:認識陌生人的社交場域,對於剛認識的人,保持 122 ~ 210 公分是較為舒適的距離,而彼此之間的接觸,主要以視覺和聽覺刺激為主。

3. 私人區域:彼此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友誼時,46 ~ 122 公分的距離是舒適的相處距離,在這樣的範圍內,我們能清楚地看見對方,對於交談的聲音也會覺得略顯大聲。

4. 親密區域:0 ~ 46 公分,是親密伴侶才能進入的相處距離,在這樣的距離之下,我們無法看清楚對方的臉孔,但會聽到對方的心跳聲,也會聞到彼此的體味。

然而,全世界的人際距離都是如此嗎?過去曾經有一些散落各地的研究,得到一些零碎的結果。不過,在 2013 年,全世界五大洲的學者群,很瘋狂地聯合起來做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這個研究團隊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看看下面這張圖吧,這是這篇論文第一頁的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恩對,你沒有看錯,就是滿滿的作者姓名跟一點點的摘要。

好了,那這群人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呢?他們統一在 2013 年,針對世界各地五大洲 42 個國家收集了 8943 份樣本(男性4013,女性 4887),透過下面這張人際距離圖,請這些受試者評估,對於認識新朋友(社交區域)、和朋友交談(私人區域)以及跟伴侶相處(親密區域),怎麼樣的距離才是舒服的。而一次收集如此多國家的樣本,並統一測量方式與問卷發放時間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大型的調查跨越了五大洲 42 個國家,大家對於距離的感受又有什麼差別呢?圖/引自《Preferr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s: A Global Comparison

先來看看所有國家的平均,在這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在社交區域當中,人們傾向和陌生人維持 135.1 公分左右的距離,在和朋友相處時,則維持平均約 91.7 公分的距離,最後,在和伴侶相處時,則維持 31.9 公分的距離。

除此之外,根據這篇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國家的人,對於感到舒適的人際距離,其實有所差異,有的國家你可以靠得近一些,有的國家則習慣彼此保持較遠的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雖然大致上在社交區域靠得越近的國家,在私人區域也就會靠得越近(r=.70),在私人區域靠得越緊密的人,在親密區域也就越是黏在一起(r=.69) ;但是,社交區域的距離和親密區域的距離之間的相關程度只有低度相關(r=.38)。也就是說,不同國家的社交區域、私人區域與親密區域的距離,並非等比例縮放的。

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作者群有對可能會影響不同社交區域的潛在因素提出分析,得到了下面的這些結果:

一、社交區域

在全年均溫越高的國家中,人們傾向在和陌生人建立關係時,保持著越近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你到了北極(?),那麼你可能得大聲嘶吼,才能和新朋友溝通(那裡會有新朋友嗎?)。對此,研究者引用了過去的研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會把溫度作為一種熱情的象徵」:在越溫暖的國家,我們會覺得其他人越熱情,因而拉近了彼此的物理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溫度之外,性別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通常,女性在認識陌生人時,會比男性保持著更遠的距離,這和過去的研究有所出入,因為過去的研究發現,比起男性,女性在和他人互動時有著更近的物理距離。不過為何會得到這樣的研究結果,作者認為這尚須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知,可能來自於實驗時間不同所反映出的世代差異,也可能是過去研究並未將研究變項中的互動對象給明確區分清楚,而本研究則明確地區分成「陌生人」、「熟識者」、「伴侶」等三種不同對象。

二、私人區域

在私領域的社交活動當中,越老的人,越會和朋友們維持較遠的距離。這一句話值得注意,它指的是在 2013 年這一年施測時,得到了這樣的結果,而這背後反映了世代差異的存在,並不是說當你變得越老時,就會和朋友越坐越遠喔。至於是什麼造成了世代差異,本研究並未進一步對此提出解釋。

另外,在私人領域中同樣也發現,女性傾向比男性和友人之間保持著更遠的物理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親密區域

最後,在親密關係之中,越老的人也傾向和自己的伴侶保持越遠的距離。除此之外,溫度越高的國家,人們越會和伴侶保持越遠的距離。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寒冷的國家中,伴侶可以透過彼此取暖來減緩寒冷帶來的不舒服,但在較熱的國家中,實驗者原先認為,寄生蟲相關疾病的傳染可能會影響彼此的人際距離,但在研究結果中卻得不到這樣的支持,因此,實驗者認為,可能有其他和健康相關的變項更符合本研究所提出來的假設模型,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知 。

在寒冷的國家伴侶能彼此取暖,而溫暖的地方卻要擔心傳染疾病?那還不去冷的地方?(誤)圖/By xdorin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除了作者提到的這些之外,貓心認為,這篇研究並未詳細地點出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是否會有顯著差異這一點,畢竟像是在中國或美國,各地的溫度可能有著極大的差異呀!另外,作者也沒有特別提到說,這一些距離指得是和同性之間社交,或是和異性之間社交呢?而這也是未來研究得多加著墨的地方。而本篇論文在最後也提到了,透過人際距離圖來做選擇的研究方式,並不一定能呈現實際的情況這也是後續研究值得注意的地方。

全文改寫自《Preferr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s: A Global Comparis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