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評論 回應:IKEA 有那麼恐怖嗎?《消費市場:當心買》〈致死的抽屜櫃〉/ Netflix

IKEA 有那麼恐怖嗎?《消費市場:當心買》〈致死的抽屜櫃〉/ Netflix

鄭國威 Portnoy_96
鄭國威 Portnoy ・2022/05/01 ・232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IKEA 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是北歐氛圍、肉丸子跟霜淇淋、還有如迷宮般逛不完的展場,但對某些家庭來說,是幼兒的死神,讀作 IKILLYA。

《消費市場:當心買》是 2019 年在 Netflix 上架的紀錄片系列,共有四集,每集約 1 小時。我這次看的是〈致死的抽屜櫃〉。

先說:我看完這一集之後,我覺得 Netflix 沒有續訂這節目是對的。這部以「揭穿消費背後真相」為主軸的紀錄片,並沒有在新聞與更完整的紀錄片之間找到平衡,以至於有點浪費了這議題。但這代表我認為議題值得更好的呈現,而非不重要。

本片以倒述方式呈現。在開頭,一群家長集結在一間辦公室裡,各在桌上放著小孩的遺照,大約都在 3 歲以下。這些小孩的死因都是被抽屜櫃壓死,但這該怪誰?是父母沒注意、小孩太好動?還是家具製造商?又為何 IKEA 被特別指名該負責?

2016 年某一天,MALM 六屜櫃壓死了年幼的泰迪麥基,而在前兩年,已經有 31 個孩子在類似事件中被壓死,也時常登上新聞頭條。他的父母為本片中受訪家屬的代表。一般來說,父母遇到這種事情當然是先自責,他們也不例外。

然而接下來影片就轉向介紹一間美國傳統傢俱廠,作為與現代快速低廉家具的對比。這部分論述強調傳統家具做法的好處,用料好、很耐用,但價格也高。老公司強調人情味、照顧老員工、支撐整個城鎮經濟。傳承四代的老闆控訴中國傾銷,表達不滿,對美國本土的家具工廠,跟其他製造業一樣幾乎滅絕感到漚氣。老實說這議題不是不好,但是插入得太硬,跟主軸離得太遠,根本不需要加進來,探討得不夠深,反令人覺得尷尬。不如看《美國工廠》。

然而就跟對速食一樣,當代消費者的確對快速家具上癮。影片焦點於是轉到 IKEA,介紹這家年銷售額 430 億美元企業的「成功故事」。英格瓦·坎普拉是 IKEA 的創辦人,而這個台灣人老是好奇該怎麼唸的名字,其實就來自於他的名字 Ingvar Kamprad 加上他成長的村莊跟農場名 Elmtaryd 與Agunnaryd 四個字的字首。

英格瓦在瑞典跟 IKEA 內部都享有英雄地位,他創造的高產高銷模式,讓成本大為下降,絕佳購物體驗跟瑞典風情更有如魔法迷惑了全世界。但英格瓦一直對外保持不在乎錢財、強調自己只是尋常人的親和形象,可能是假象。

IKEA 模式就跟Uniqlo / Zara 等時尚衣物一樣,創造的大量的廢棄物。在 IKEA 任職 20 年,擔任過英格瓦助理多年的約拿史丹納柏是本片能成立的關鍵角色,他對鏡頭表示:「我對這一切的虛偽越來越沮喪,我們根本說一套做一套。所有事都秘密進行,我幹不下去。」但老實說,史丹納柏在影片中給的料並不足夠支撐這句話。

其中一個現在已經不是秘密的秘密就是英格瓦曾是納粹。在二戰期間英格瓦創辦 IKEA 的時候,他曾是活躍的瑞典納粹黨員。1990 年這件事被揭露,上了新聞,英格瓦也道歉了。這件事或許有值得知道的價值,但對本片主軸來說也是很不必要的。畢竟並不需要老闆是納粹才能設計出不夠安全的抽屜櫃。

接下來則是批評 IKEA 的財務不透明。片中表示英格瓦一直對外界表示,他跟家人已經將公司所有權捐贈給荷蘭的慈善基金會,彰顯自己對財富的無感,但馬格努斯斯文格森這位記者調查後發現這並不是真相。事實是英格瓦非常在乎錢,想避免在瑞典納稅的他(或是會計師)設計了一個複雜的所有權結構,把公司分成多個小公司,並將總部遷到荷蘭,用非營利基金會來隱瞞鉅額收益。片中也採訪了 IKEA 的副總裁 Catarina Mard Lowenadler,她表示都有遵法納稅。然而歐盟也的確在調查 IKEA,根據我找到的 2020年 新聞,調查的範圍還擴大了。又兩年過去,不知道調查到哪了。

除此之外,環保永續可能也是假象?IKEA 每年用 1300 萬立方公尺的實木,約為全球木材供量的 1%。片中遠赴羅馬尼亞拍攝,與當地生物學家跟環保人士加比龐恩,在喀爾巴阡山脈目擊盜伐。龐恩控訴羅馬尼亞政府過量外銷原木,而 IKEA 這樣的公司則利用了該國政局不穩、貪污腐敗下的豐富自然資源。龐恩曾追蹤盜伐國家公園木材的卡車一路到羅馬尼亞最大的伐木公司施維霍夫,儘管該公司聲稱他們不收來自國家公園的木材,而這家公司多年來是 IKEA 的主要木材供應商。在被揭發之後,目前狀況已有改善。

IKEA 副總裁 Lowenadler 四平八穩地回應了這件事,表示當他們發現這種問題會立即糾正、甚至斷絕與供應商的合作。不過這可能也表示 IKEA 自己沒有對來源做到很好的管控跟監查,得等到環保人士冒著生命危險介入才後知後覺地行動。現在是否改善,就不知道了。

以上可以都算是 IKEA 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在「合理範圍」內。我說合理範圍不是指這些問題不值得關心或改善,而是跟我想像的差不多,也跟絕大多數規模那麼大的公司差不多,沒有邪惡到我無法理解的程度。而影片拉拉扯扯講了超過一半的時間,總算要回歸正題,談抽屜櫃如何致死。

簡單列點:
1.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 (CPSC) 有權有責要求製造商改善產品、報告可能的傷害,撰寫安全標準。也可以召回產品,例如會爆炸的三星手機。家具當然也包括在內。
2. 問題是 CPSC 的標準是自願的,因此家具廠商不一定需要遵照。前任委員會委員表示 IKEA 完全不想遵守安全規則。而委員會被限制不能對該企業發表言論,除非先經過企業同意。
3. 因此 CPSC 跟 IKEA 私下協商如何處理抽屜櫃致死的問題。IKEA 不願意「召回」,說服了 CPSC 接受 IKEA 提出的「修理」方式,免費提供可以把櫃子固定在牆上的修復零件包。但這需要電鑽等工具與技術,而且要等消費者提出需求才會收到,等於是把風險繼續轉移給消費者。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依舊沒固定抽屜櫃。
4. 直到 2016 年,IKEA 才答應召回 2600 萬件 2002 年後生產的商品,也願意到府固定,但召回行動收效甚微,因為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接著 IKEA 與三個提出訴訟的家庭和解,價碼是 5000 萬美金,是有史以來最高額的過失致死賠償金。同時IKEA重新設計了MALM櫃子,符合CPSC的自願標準。

我覺得這些孩子因設計不良的櫃子而死當然是悲劇,IKEA 也應該負起責任。但儘管影片看起來試圖把 IKEA 描述得很糟糕,我覺得…也只是正常糟糕,可以理解的糟糕,而不是像 Perdue Pharma 那種程度的。(關於超扯的 Perdue Pharma 請務必看《毒疫》)

最後,我認為本片還是值得看,但各段敘事之間的扣連實在可以更好。若是不要前半段的東拉西扯,或許會更好一些。

評分:7.8/10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