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傳揚
怪奇比莉在2020年葛萊美獎中,勇奪五座葛萊美獎,這一張專輯也早就在獲獎前就風靡全球,用「怪事」做為專輯名稱的核心似乎在暗喻著夢境,從其專輯 歌曲,也可以看到包括愉快、抱怨、糾結、性愛與想像的曲詞內容,就如人們的夢境,包含所有天馬行空的畫面;人類們一定都做夢過,只是夢中發生甚麼怪事?
夢是在大腦休息期所出現的感知訊息模式;大部分情況下,科家家都會將其發生假設在快速動眼期期間,除此期間—非快速動眼期期間,也有可能有夢的產生。對於夢中的事件或景象,演化心理學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學習,學習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挑戰。另一方面,記憶鞏固學學家認為夢是重新組織學習技藝的一種行為。綜觀兩派學者,他們的都具有一共同點—在人感到焦慮或有壓力時,人們傾向於做更多的夢與更有能力記起夢境;此點也符合在夢境情緒調理理論的論點,也就是人類做夢是為了要解決情緒上的問題。
就精神分析學角度而言,對於夢的解釋,最早可以追溯回佛洛伊德,他認為夢是「睡眠中的思考」:「基本上,夢就是某種特定型式的思考」(Freud,1900)。也就是不論識清醒還是睡眠期間,我們的潛意識會與我們所思考的內容相結合,進而詮釋出人們可能會夢到的畫面或故事。此外,精神科醫生則認為:夢境的內容與行為,會是一個人清醒時期的相反;也就是當一個人在清醒時是外放的,那它在夢境中,變會衍伸出他未開發的情緒—內向等;然而,此理論也與其實驗自相矛盾,但此論點還是持續在心理、精神分析學術圈有激烈的討論。
不論是焦慮、愉悅的夢,亦或是白日夢,還有很多科學家還在深入了解的地方,那在我們努力尋求答案之前,我們明日也不妨在怪奇比莉的《當我們睡了,怪事發生了》中,找尋一首與你今晚夢境相符的歌曲吧!
參考資料:
Bateman A., & Holmes J. (2019, September 18). 潛意識的語言:後佛洛伊德學派對夢的看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Retrieved November 6, 2021, fro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3116
Domhoff, G. W. (n.d.). DreamResearch.net: The Purpose of Dreams. Dreamsearch Net. Retrieved November 6, 2021, from https://dreams.ucsc.edu/Articles/purpose.html
Ellis, J. (2020, April 14). Why do we dream? The Convers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6, 2021, from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o-we-dream-135609
Zink, N., & Pietrowsky, R. (2015). Theories of dreaming and lucid dreaming: An integrative review towards sleep, dreaming, and conscious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8(1), 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