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評論 回應:太陽科學: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

《太陽科學: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讓身為太陽系子民的我深感驕傲

鄭國威 Portnoy_96
鄭國威 Portnoy ・2022/03/18 ・115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結論先說:這本書太棒了,會讓你重新思考身在地球有多麼幸運。以後照到陽光時,你都將與讀書前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雖然到後面真的難度越來越高,但絕對值得。

本書作者是天文物理學家 Lucie Green,任職於倫敦大學穆勒太空科學實驗室,專門研究太陽物理。她也常常上BBC的科學節目,解說天文資訊。

這本書英文版在2016年出版,中文版在2018年由貓頭鷹出版社出版,譯者是吳鴻,責任編輯是秦紀維。我特別要點出出版社、譯者,與責任編輯,是因為他們太棒了。這本書雖然是科普,但屬於對讀者比較有挑戰的,對譯者跟編輯來說肯定也是。讀完中文版,有編輯病的我沒有發現任何一個錯字,每個段落的編注都對非專業讀者如我極有幫助;全書譯文流暢,斷句清晰,毫無翻譯書常見的怪腔調。結尾還附上中文版專屬的延伸閱讀跟科普YT連結,看到最後我都要膜拜了。

還是回頭來說說書本身。這本書顧名思義,把咱們太陽系的主角太陽徹徹底底摸了個透。一開始,Green 先問,陽光普照,這光是怎麼來的?光是什麼玩意?這是國中小階段的知識,但她沒有覺得太簡單就跳過,而是幫讀者回憶,牛頓的三稜鏡、馬克士威的電磁學說、折射、波動或粒子……故事講的精簡也精彩,我認為這展現了作者的科學傳播實力:判斷讀者要讀完本書需要具備哪些基礎知識,也循著科學史的探索路徑帶大家走一遭,在不浪費時間的篇幅裡讓讀者覺得「嗯,這部分我沒問題,接下來呢?」這樣的重述與摘要在全書不斷出現,身為讀者我感覺很安心,也不會慌亂地得一直回頭看前面的章節。

第二章就順著好奇心繼續進行:ok,我知道光是什麼,但太陽是怎麼製造光的?這就談到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以及19世紀在煤炭時代的英國科學家怎麼猜想跟計算太陽發出的能量有多少。太陽是一塊大煤炭嗎?有多大?那能燒多久?現在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作者同樣沒有三言兩語帶過,而是把那個時代針對這問題的研究史清清楚楚講一遍,這種寫法不會讓現在讀者把一個過往問題的解決想的太簡單,有脈絡感,是我很喜歡的作法。關於核融合,大家可以參考我們最近做的兩部影片。

後面的章節就接著問「太陽是怎麼來的?」「光子在太陽裡頭經歷什麼樣的旅程?」「怎麼會有黑黑的太陽黑子?」……一直到「太空望遠鏡看到了哪些太陽的真面目?」「太陽週期與劇烈的變化對地球、太空任務的影響」,以及我認為本書最有挑戰性的(對作者跟讀者都是),就是「太陽的磁場跟磁旋量守恆」。我過去這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太陽,想像自己在輻射層、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看著磁繩跟電漿扭來扭去甩來甩去,形成成對的黑子,拋射出喜馬拉雅山脈般巨大的物質,以及透過太陽風形成保衛整個太陽系不受宇宙射線侵襲的太陽圈。因為作者跟譯者的努力,我可以從流暢清晰的文字建構出自己的想像,比VR 還爽。

短期內我應該會逢人就聊太陽吧XD

評分: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