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讀寫科學
・2010/05/16
《美食有限公司:美國食物及美味食物的真相》(Food, Inc.: A Participant Guide:
0
0
讀寫科學
・2010/05/12
距離上一次寫美國牛肉事件的文章,已經有四個多月了。最近在書店看到《美食有限公司:美國食物及美味食物的真相》(F
0
0
動物世界
・2010/03/29
我在戴維斯的交通局(DMV)認識了一位ABC朋友Gary,他對我們這些留學生非常熱情,有天他在MSN上問我,有沒有認識昆蟲系研究蜜蜂的人,我問他為何要找蜜蜂專家,他回說因為他想要養蜂,我就跟他說我就會啊。他告訴我,他其實已經把蜜蜂搞到家裡院子去了,才發現他們根本不懂得任何養蜂的方法Orz
專欄
・2010/03/16
EQ 從陳文茜的《±2℃ / 正負2度C》受觀迎及激起熱烈討論的程度,其實可以瞭解到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及關注,其實已經開始成熟了。而今欠缺的,是要如何著手大刀闊斧地革新!(〈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和〈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可是要如何去做呢?我想大家多少都看過網路上流傳的文章,教導大家如何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例如選用省電的家電、關閉沒有在使用的電器、縮短洗澡時間、用冷水洗衣、選用有機農產品、少開車等等......來節能減碳等等。那些都是不錯的生活態度,值得大家去效法。 可是我在此想要再強調的是,那些方法都正確的,可是卻不是最重要的!雖然那些方法值得大家實踐。可是如果大家都認為我們改變生活習慣就能夠救地球,可是卻忽略更重要的議題,那其實是更危險的! 我 們消耗的能源及製造的污染,極大部分,並不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而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例如在我們吃的食物、我們消費的商品上!製造和運送食物及商品 的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遠高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用電、用油、用瓦斯所排放的。有研究顯示,就算我們所有人都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最多也只能節約大約兩成 的能源,而要避免人們文明毀滅,我們可能要減少至少七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這個月初正好有一本新書出版,那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好書《綠色EQ》(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如果現在只能推薦一本能救地球的書,我想這本好書會是我的首選! 閱讀全文: 綠色EQ
專欄
・2010/02/28
那所謂的2℃是自以為是的政客弄出來的,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哦!如果那堆白爛政客認為地球人口太多,再多死一些都OK,於是訂成3℃,那標題不就成了《±3℃ / 正負3度C》
專欄
・2010/02/23
昨晚過完年從南洋回到台灣剛好趕上陳文茜開拍的記錄片《±2℃ / 正負2度C》的電視首播。 這部記錄片的副標題「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名符其實,因為它的確觸及許多台灣人所不曾正視過的問題,也就是全球暖化對台灣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不僅比絕大部分台灣民眾所認知的還嚴重,甚至台灣還可能出現全球第一波生態難民! 所以,在台灣,所謂的節能減碳和環境保護,絕對不能再成為政治口號而已,而是要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落實。 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做的是否足夠,也不知其他國家能否配合,不過很肯定的是,如果現在在這片土地上的官員百姓還繼續歌舞昇平下去,或者僅僅做足表面功夫,我們就死定了! 這部記錄片,我會衷心地推薦給所有的朋友觀看! 閱讀全文: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專欄
・2010/01/03
《科學月刊》為慶祝創立40周年,1/2在台大舉辦盛大論壇活動,邀請國內眾多學者、官員到場慶生。不過,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致詞時表示,從最近食用油、美國牛肉、H1N1疫苗的亂象來看,台灣的科學素養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狀況,與40年前差異不大,不是一個科學普及的社會,《科學月刊》創刊時的理想,可以說是失敗了!
科普閱讀力大賽
・2009/11/16
在美國牛肉論戰中,除了少數一些沒有查證能力,給了論文又讀不懂或亂曲解原意的白爛網友來 亂攪局,就算是有受過科學訓練的專家或網友,也能分成不同陣營互斥。對來亂攪局的白爛言論,大部分聰明但沉默的網友都能分辦,可是當學科學的人都提出相反 的論點,我想一般大眾可能就會很難過了吧。 科學是講求客觀和實事求是的,不過無論如何,自然科學,尤其是生命科學和醫學,有時候是無法純然客觀的。要求科學家無論何時,都得絕對完全超然客觀,是幼稚的! 大部分科學家還在活社會人群當中,也是有情感的動物。一個像機械人一樣一板一眼或冷靜的人,或許會是個好的技術員,不過很難成為好的科學家,因為科學研究沒有熱情是很難有高成就的。而且科學既然是人類的活動,也需要熱情的滋養,不免就或多或少帶了些主觀。 在這次的論戰中,出現了許多學科學的人和學科學的人之間大論戰,卻在沒有科學背景的大眾眼中失了焦。小弟不才,不過從事了科普工作多年,對這些的論戰,有一些心得看法,希望和大家分享。 閱讀全文: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專欄
・2009/10/26
黃禹錫被判刑了,但需要感到恥辱的不是他,而是盲目的群眾與造神的媒體。把個人的成就上綱為群體意志,一人身繫國家榮辱時,其實正表示一種自卑的情緒,因為這國家沒什麼其他可誇耀之處,所以只好寄託一人身上,過份的神化,最後通常是萬民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