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10/20
2018/10/27 (六) 9:00-16:00 中研院開放參觀,近 300 場科普、人文活動邀你共樂。希望本篇有助你規劃參觀行程,來瞧瞧實驗室,和研究員聊聊科學的想像;來聽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人文的情懷;來逛逛隱藏版展館,穿越古今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2018/09/20
中央研究院,是隸屬於總統府的最高層級研究機構。「院長」這個職位,是帶領研究方向、激勵研究士氣的要角;另一方面,也是媒體和輿論的焦點。本文蒐集網友各種提問,和現任廖俊智院長輕鬆聊聊!
・2018/07/13
讓電腦擁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就是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縮寫 NLP)。然而,人和人之間就會誤會彼此的語言了,電腦要如何理解語義?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馬偉雲助研究員說明:以中文來說,最基本的,要先教電腦學會「斷詞」和「理解詞的意思」。
・2018/07/13
人生由一連串「選擇」組成,不同選擇會導致不同結果。如何衡量人們的抉擇對後果有什麼影響?這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命題。「衡量」,總要有個客觀且避免偏誤的計量方法,而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的許育進副研究員,專門設計給經濟學家使用的「統計方法」。
・2018/06/14
生物分子(Biomolecule)是指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分子,包含人體中的膽固醇、DNA、還有微生物和植物產生的天然物等等。生物分子大多為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氮、硫等原子,依循大自然的規則組成精巧的結構,彷彿造物主的摺紙作品。現在,你也能透過手中的紙張,摺出存在於你體內的生物分子。
・2018/06/14
「天下沒有兩句話的聲音數據是一樣的!」中研院李琳山院士在講座中說明,人類語言的聲音數據千變萬化,同一個人說同一句話兩次,其數據絕對差很多。這是發展語音技術的最主要困難點。好在人類語言有結構,因此語音技術必須透視聲音的結構。本文整理演講精華,一同了解華語語音技術的前世、今生並展望來生。
・2018/05/31
地殼因斷層活動,無時無刻皆在變化,與地震、海嘯、山崩等現象更是環環相扣。「地殼變形」遂成為地震學家無法忽視的觀察標的,就像地球展露情緒的跡象。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許雅儒研究員,其研究主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觀測系統 (GPS)、地震及井下應變儀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陸地及隱沒帶斷層在地震周期中不同時段之地表變形。
・2017/10/11
「科技大觀園」是一個歷經近十載的老牌科普平台,如圖書館般典藏眾多國內外科研成果,但在知識產業蓬勃的當代,仍有不少需積極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