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3/04
螺旋星雲另編號為NGC 7293,位在寶瓶座方向,距離地球約700光年,是離地球最近且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PN)之一。這個奇特的天體,是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進入生命最後階段時,外層大氣逐漸向外擴散而形成的;而恆星原本的核心部分則演變成一顆白矮星,即星雲影像中央的藍色光點。這個星雲是由塵埃、離子物質和分子氣體混合組成,在紅外影像中,排列成類似雪花的美麗圖案,且被中央熾熱的白矮星所發出的紫外光激發而發光。
・2011/10/18
G299.2-2.9是個銀河系中的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SNR),距離地球約16,000光年,位在南天的蒼蠅座方向。觀測證據顯示它是Ia型超新星的殘骸,且其年齡約4500年,比絕大部分已知的Ia型超新星還老,因此可讓天文學家用來檢視Ia型超新星隨時間演化的狀況,也可讓天文學家瞭解Ia型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構。
・2011/10/11
超新星已經成為天文物理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他們是天然的元素工廠,基本上,元素週期表中比氧還重的元素,幾乎都是經由超新星爆炸之前或爆炸當時的核融合反應過程產生的,然後拋擲到太空中,成為下一代恆星、或甚至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製作的材料,我們人體中骨骼中的鈣或血液中的鐵也都是超新星的產物。
・2011/09/06
這顆超新星是利用帕洛瑪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1.2米Oschin史密特望遠鏡(Oschin Schmidt Telescope)發現的;這座望遠鏡的極限星等約20.6等,近年來積極投入亮度變化快速的瞬變事件(transient event)搜尋工作,即所謂的Palomar Transient Facility (PTF),成效斐然
・2011/09/04
由於脈衝星J1719-1438 和它的伴星之間距離非常非常近,這導致較小的伴星的命運最後成為一顆密度非常高的「白矮星」,不僅失去外層,連99.9%的質量最後也都漸漸被轉移(吸空),所殘餘的物質主要只剩下碳和氧,不太可能像一般恆星那樣以較輕的氫和氦等元素為主要構成成分,再加上以密度而言,這種物質必定是以結晶體的形式存在,因此,這顆恆星的主要成分應該會與鑽石很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