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6/19
德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利用自旋極化掃描穿隧式顯微鏡將原子逐個組裝成奈米磁鐵(nanomagnet)。這種方法可以製作出不同形狀的奈米磁鐵,且其特性可以直接加以量測並與電腦模擬結果相比較。
・2012/06/15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吸收光與發射光效率一樣好的新型太陽電池,能將 28.6% 的太陽光轉換成電能,為目前單接面(single-junction)太陽電池中轉換效率最佳者,超越了 2010 年創下的最高紀錄 26.4%。
・2012/06/08
根據德國科學家的理論模擬計算,神奇材料石墨烯(graphene)即將棋逢對手─石墨炔(graphyne)。石墨炔為石墨烯的同素異構物,兩者皆為單原子厚的平面碳材料,不同的是,石墨烯為蜂巢晶格(honeycomb lattice)結構,而石墨炔則能具有數種不同的二維結構。
・2012/06/05
紅光、綠光以及藍光雷射已變得夠小、夠便宜,從藍光 DVD 播放器到造型筆(fancy pens)都能看見它們的蹤跡,但每種顏色都使用不一樣的半導體材料並透過精巧的結晶生長過程製作而成。有一種新的原型技術證明,這三種顏色可來自同一種材料。這為產品的製造開啟了大門,例如同一時間使用各種雷色色彩的高效能數位顯示器。
・2012/05/31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讓石墨烯傳導更大電流的新方法,他們捨棄傳統的二氧化矽基板,而將石墨烯成長於或轉移至合成鑽石或超奈米微晶鑽石(ultrananocrystalline diamond, UNCD)基板上。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發展高頻電晶體或透明電極,並且可望取代銅成為半導體晶片中的內部連線。
・2012/05/25
只有一層原子厚的石墨烯能吸收超過 2% 的可見光,已經夠令人意外,最近美國科學家還有更驚人的發現─石墨烯在遠紅外光和微波波段的吸收率高達 40%。這項發現開啟了石墨烯在透明兆赫光電子學、兆赫頻率與紅外光波段的超穎材料、隱形斗蓬(cloaking)以及轉換光學(transformation optics)的應用契機。
・2012/05/15
在製造單壁式奈米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CN)時,金屬性與半導性碳管會同時產生,儘管兩者皆有其應用價值,但混在一起對於製作奈米碳管電子元件而言卻是一大困擾。最近美國與南韓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簡單的新方法,能以聚合物有效率地分離出半導性奈米碳管。
・2012/05/10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能將紅光轉變為藍光的新材料,此倍頻(frequency doubling)技術又稱為二次諧波產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是利用名為奈米杯(nanocup)的特殊三維電漿子奈米結構來達成。
・2012/05/07
日本與法國科學家發現在石墨烯上製作蜂巢狀的氫端奈米孔陣列,可使石墨烯在室溫下展現鐵磁性。研究人員相信此磁性來自於奈米孔結鋸齒邊緣的電子自旋。該現象有助於製作不含稀有元素、輕薄透明且可彎曲的磁鐵,也可用來發展利用邊緣極化自旋操作的新型自旋電子元件。
・2012/05/06
荷蘭科學家發現熱載子在量子點中的冷卻速率與量子點所處環境有關。相較於分散在溶劑中的量子點,熱載子在構成導電薄膜的量子點內較快冷卻。由於熱載子越慢冷卻太陽電池的效能越高,因此量測熱載子在量子點中的冷卻速率是相關應用上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