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Alexander "Sasha" Kashlinsky等人,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精確測定宇宙中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幽暗熒光。這些第一代天體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或是黑洞巨獸,只是因為距離非常非常遙遠,使得它們所發出的光暗得無法輕易偵測到。但透過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之眼,捕捉到這些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紅外光組態,讓科學家得以確認第一代天體數量繁多,而且使用太空燃料毫不吝惜的劇烈燃燒。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觀察鯨魚座方向、青少年期的星系成長的狀況;這是這類巡天工作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由巡天資料,天文學家發現年輕星系的進食習慣會隨著它們成長而改變。這些年輕星系大都位在大霹靂後約30~50億年的時期中。它們最初會像吃喜愛的小點心般,緩慢而平穩的吸收氣體;但之後,絕大部分星系開始狼吞虎嚥,以其他較小星系為主食。
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天文學家Michele Trenti等人利用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BoRG近紅外巡天觀測(Brightest of Reionizing Galaxies)資料,發現一個還在發展初始階段的星系團(cluster of galaxies),經測量距離後,確定它是迄今已知距離最遠的原星系團(protocluster of galaxies)。這個發現,確定現行星系團形成理論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