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古生物
14 篇文章・
0 位粉絲
趙軒翎
・2016/04/03
當科技逐漸進步,我們對恐龍的認知也不斷地再改變。回到 20、30 年前,科學家推測出的恐龍模型比較像爬蟲類,體表覆蓋許多鱗片、甲片,就像我們在電影《侏儸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但現在科學家發現部分恐龍身上應該是披著羽毛,像鳥一樣!
賀 厚平
・2015/06/21
長長的脖子、龐大的身軀,在草原中緩慢行走,悠哉地吃著樹葉,是大家對雷龍的印象。可是「雷龍」(Brontosaurus)這個名稱,早在1903年就不再被科學界所用,因為當時的科學家認為牠與迷惑龍(Apatosaurus)是同一種生物,所以其實「雷龍」並不存在。
阿樹
・2013/12/30
其實,台灣的地史研究由來已久,即便對於各項演化過程的機制仍有一些疑惑,但整體的架構也在過去數十年來的許多學者的努力下,已大致底定,如今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搜尋到一些地質學者撰寫的圖書與文章。這些知識對於熱中地球科學的青年學子或許是一帖良劑,可以很快的知道台灣島的成因。但一般大眾在閱讀台灣島的地史之前,不妨先複習一下關於各項岩石、地層的知識,或許可以更輕鬆的了解台灣的地史與地層特性,增加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背景知識與邏輯推理的合理性!
timd_huang
・2013/06/13
在 2010 年 3 月我再度探訪該地,除了恐龍胚胎骨頭和找到其層位之外,同時也在那個地方撿拾到成龍的爪子和肋骨終端,導致我認為此處是恐龍孵育場;不會飛的恐龍 (Non Avian Dinosaur) 和會飛的恐龍 (Avian Dinosaur,亦即鳥類) 有共同的特性,到了繁殖期間,大家會回到相同的地點交配、下蛋、孵蛋、育幼,因此,我同時找到恐龍胚胎骨頭和成龍骨頭,不得不讓我有此「孵育場 (Hatching Ground)」的推論
[LOG] 14:39:57:961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LOG] 14:39:57:968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21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14:39:58:722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14:39:58:722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14:39:58:905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14:39:58:906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