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04
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SA)的XMM-Newton和Integral、ESA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合作的哈柏(Hubble)、NASA的錢卓(Chandra)和史威福(Swift)等天文觀測衛星的觀測資料,呈現非常靠近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空間中,有被這個重力怪物拋出如同「子彈」一般的巨大氣體團塊。
・2011/09/26
這個黑洞編號為GX 339-4,之前就已被觀測到過。它距離地球20,000光年以上,位在接近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之處,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故要看到黑洞明亮的爆發活動,得在恰好的時間觀察恰好的位置。在紅外波段非常靈敏的WISE每11秒拍攝1次,就這樣持續1年之久,觀察範圍涵蓋了整個天空,這才有機會捕捉到這個罕見的爆發事件。為所謂的恆星型黑洞。
・2011/09/21
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個超大質量黑洞,而那些位在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的超大質量黑洞,更在拉扯吞噬鄰近氣體雲的過程中放出大量輻射而顯得相當明亮。然而在鄰近的局部宇宙中,那些規模較小的矮星系裡很少有活躍的黑洞。
・2011/09/07
天文學家認為:通常一對質量相當的螺旋星系合併時,才會形成雙黑洞景觀,星系外型也支離破碎,並引發劇烈的恆星誕生。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離地球約3億3000萬年遠的NGC 6240,這個星系中就擁有一對雙黑洞。然而,NGC 3393已經是個進入狀況、秩序井然的螺旋星系,在星系中間的核球(bulge)主要被年老恆星佔據—這些看似平常的特徵,對擁有雙黑洞的星系而言,反倒是不尋常的狀況。
・2011/09/0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雨燕」衛星 (Swift) 於2011年3月28日偵測到天龍座方向發出前所未有的異常高能閃焰。此閃焰來自38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顯示星系中心的黑洞正吞噬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稱為「Swift J1644+57」,以衛星名稱以及坐標位置來命名。
・2011/09/05
科學家們認為距離地球17億光年的Speca,以及位在同一星系團中,其他60位兄弟姐妹星系,能讓我們更加清楚認識宇宙在較早期的年輕樣貌為何。當我們的宇宙年輕時,星系團裡的星系一定是有著很多用不玩的剩餘材料、相簇相擁、聚集成堆、相互碰撞,上演著新興恆星持續爆發的形成過程,並且也和自外向內落入星系團的原始物質維持著互動進行式。
・2011/09/03
天文學家認為:或許是因為星系中心有個正在成長中、非常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或是星系中的恆星誕生非常劇烈,才會造成這些星系在紅外波段特別明亮。
・2011/08/16
極迅瞬變光源太空觀測計畫(Ultra-Fast Flash Observation),簡稱UFFO,為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畫,任務目標在監測恆星死亡或是中子星與黑洞互相撞擊時所爆發的伽瑪射線爆。本計畫國際研 發團隊包含美國、韓國、俄羅斯、台灣、丹麥、西班牙及挪威等七國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其中台灣團隊包含國家太空中心、台灣大學、聯合大學與中央大學。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實驗儀器太空環境模擬測試,包含熱真空測試與振動測試,以確保實驗儀器未來能克服嚴苛發射環境及並於劇烈太空環境溫度變化下正常運作。
・2011/08/10
天文學家利用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 X-ray Observatory)首度清晰拍到熱氣體流向黑洞的影像。對黑洞如何成長,以及在黑洞強大重力場影響下,物質會出現何種行為等兩個現代天文物理基本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2011/07/0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洲天文學家Stephen Warren等人利用歐南天文台(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