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4/10/23
臺灣「綠色魔法學校」成為全球零碳建築的典範,透過創新設計與節能技術,實現大幅降低能源消耗,為 2050 淨零排放提供關鍵解決方案,帶來綠色建築的未來方向。
・2021/08/19
每到旺季許多人嚷嚷著好想住小木屋渡假,然而在台灣各地大多都是鋼筋水泥建材的建築物。你可能不知道,其實現代木建築已經成為比鋼筋混泥土更來得環保的綠色建築喔!欸?可是砍樹怎麼會環保?
・2015/03/23
伴隨人類發展而導致的氣候惡性變遷與全球暖化等問題,在今日已然是刻不容緩的待解難題。而除了從能源的供給面來思索低碳能源的運用以外,在能源的需求面所能發展的節能技術,更是一個值得投入的研究領域。今日,開始備受矚目的「綠建築」,就是在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有的居住需求上,試圖達到更高效率的資源利用,同時更友善的對待環境。
・2014/12/20
盧俊廷建築師透過中壢市立幼兒園高鐵分班、青芝兒童公園等綠建築經典案例,說明綠建築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以追求防災、節能、低成本的三贏。
・2014/12/20
設計良好的建築,除了具備蓄水的功能、有助於抗洪,也可藉由建置雨水回收系統,為未來的水資源危機預作準備。綠建築標榜「日常節能」和「水資源利用」,輔以蓄水池、雨水利用機制,是以節能環保的策略來降低極端氣候下災害風險的利器。對此,孫振義教授介紹建築防洪、水資源利用的觀念,並提出綠建築的推廣策略建議。
・2014/12/20
荷蘭和英國為了因應水災,近年都出現「兩棲屋」。王价巨教授提醒大家,要採用哪種防災建築,必須考量當地的自然條件,國外的建築未必適合臺灣。事實上,建築本體已是災害管理的末端問題,國土規劃、都市規劃、社區規劃才是更上位的問題,政府、開發商、建築師都有責任,而公民也必須關注以及監督,人們才能有更好的建築品質。
・2013/05/27
多數自然通風系統在夏季裡,都能將新鮮空氣引進密閉辦公室內,但氣溫只要降至攝氏15度以下,系統就會關閉,或改用暖氣提高冷空氣溫度,故需使用大量能源。如今劍橋大學附設機構「呼吸建築」(Breathing Buildings)認為,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混合戶外新鮮冷空氣與室內空氣,後者當然溫暖許多,既可維持空氣清新,亦能避免許多通風系統在冬季就失靈的缺點。
・2013/04/18
在德國的漢堡市,一棟十五房公寓的東南側及西南側外部,掛滿了一百二十九扇如同百頁窗的藻類培養槽-這是世界上第一棟專門以藻類驅動的建築。這棟建築是由Arup、 SSC (Strategic Science Consultants)及Splitterwerk的建築師共同設計,倡導建築物本身可利用藻類來加溫或降溫,命名為生物智能住宅(Bio Intelligent Quotient House)。
・2012/10/30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最近剛開幕,大規模整合創新綠色科技與生物多樣性,提高綠色空間標準,由政府出資5.04億英鎊,重新開發濱海灣,這座101公頃的超級公園由三座花園組成,靈感來自英國「伊甸計畫」,該計畫共同創辦人斯密特(Tim Smit)認為「這是一大成就,在動機與目標中不忘土地的價值」,也是種「強而有力的工具,可提升區域社會意識」。
・2012/03/01
義大利米蘭天空中,很快將出現一片森林,目前正在興建的兩棟摩天大樓,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座垂直森林,由建築師波埃里(Stefano Boeri)設計的Bosco Verticale雙樓斥資6500萬美元,完成後將設有豪華公寓,每間都設有寬廣陽台,可種植約900棵小樹及其他植物,總面積為一萬平方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