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6/26
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唯一已知有大量水分貯存在其內部的行星。科學家分析了二顆火星隕石的含水量,那些隕石來自這顆紅色行星內部。他們發現,在火星地幔(mantle)之處的水量遠較先前估計為大,且與地球的類似。這些結果不僅影響我們所知關於火星的地質歷史,而且也關係到水分如何抵達火星表面。資料產生了這種可能性:火星可能維持生命。
・2012/05/21
在太陽系內,有很多小至沙塵,大至巨礫的碎片,被稱為流星體(meteoroid)。它們是隕石的直接來源。流星體要到達地球,成為隕石,需要經歷一系列考驗。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它們會與大氣有一場艱難的搏鬥,在大氣中發出光亮摩擦殆盡的,就成了流星(meteor)。而那些落到地球表面的倖存者,才被稱之為隕石。
・2012/03/16
右圖是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上的高解析科學實驗相機(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拍攝到2012年2月16日午後的火星亞馬遜平原(Amazonis Planitia)上,出現一道高達800公尺的塵埃柱,這個塵埃柱其實是旋轉中的旋風將火星表面塵土捲上天空所形成的塵捲風(dust devil),類似龍捲風現象。
・2012/01/11
根據俄羅斯太空專家的計算,任務失敗的Phobos-Grunt太空船預定將於2012年1月10~21日期間重返大氣(re-entry),但最可能的時間點是在臺北時間2012年1月16日5:00(±18小時),歐洲太空總署(ESA)則預測可能在1/14~15(±5天)重返大氣;俄羅斯太空局(Roscosmos)預測最可能墜落地點是在西伯利亞至北美洲之間的北太平洋海域,美國相關機構則預測最可能落在阿富汗西南方,臺灣地區不在目前預測的墜落範圍內。
・2011/11/14
來自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衛星多年來所測繪礦物分佈資料顯示,有多達350處以上的火星地表環境,可能含有大量液態水,只不過這種狀況只各維持了很短的一段時間。這些含水時期應該是發生在一段為期數億年的溫暖時期的最後一段時間,當時溫暖的液態水和地表下的岩石可進行交互作用,才會產生火星各處的黏土礦物大多分佈在火星地下淺層處的狀況。這對火星是否有生命生存或是火星大氣如何改變等之研究,是個有利的線索。
・2011/11/08
天文學家表示:像這樣近距離飛掠地球的事件並不少見,但要是探測科技夠成熟且小行星專家們已準備好觀察,這倒是第一次。前一次像2005 YU55這樣大小的小行星以這麼近的距離飛掠地球,是發生在1976年的2010 XC15,只不過當時的探測技術不若現在,因此根本沒人知道有顆這麼大的小行星飛過去了,一直到2010年才發現這顆小行星,回溯其過去的軌道路徑才知道1976年的驚險事件。而下一次這樣大小、這樣近距離飛掠的事件,將發生在2028年。
・2011/10/06
過去半世紀以來雖然已有多艘太空船拜訪過火星,但鮮少直接測量火星大氣的垂直結構。大部分太空船的儀器都是直接觀察表面,看到的是大氣氣體在水平方向的分佈狀況,但如此一來就無法清楚知道水汽如何與大氣混合;而若無法知道水汽的垂直分佈狀況,也就無法知道火星上的水文循環(hydrological cycle);換言之,水汽垂直分佈是瞭解火星水文循環的最關鍵的要素。目前對火星大氣水文循環的理解,都是透過火星的全球氣候模型的電腦模擬方式,並不準確。
・2011/08/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歐洲太空總署(ESA)火星特快車號(Mars Express)的
・2011/08/13
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HiRISE高解析相機的觀測結果,火星表面有疑似水流痕跡,可能是在火星最溫暖的幾個月內產生的。這個發現是到目前為止,火星 上有液態水的最佳證據,這讓火星可能具有生命的機會更大了,也增強了NASA未來要進行載人火星任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