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1/09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有增高的趨勢,這意味著若是局部地區大氣環境條件的改變速度加快,當地的生物族群也將面臨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不但造成生物族群原始生存環境的破壞,同時也因為農業的發展導致在一定範圍中出現大面積同質性的作物,使得生物族群間的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消失。科學家注意到這些現象,也因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015/11/27
民以食為天,在注重「吃」的台灣人眼中,一起和朋友吃個飯,喝個小酒,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在氣候變遷造成小麥更容易感染疾病、氣候變遷導致大黃蜂棲息範圍銳減?等文章中,都提到全球氣候變遷已對許多農作物收穫、或是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另一篇文章紅酒與熊貓的兩難,亦明確指出由於降雨、氣溫與濕度的微幅改變,目前許多著名的紅酒產地,未來可能會因為氣候的改變,而在世界葡萄酒版圖中逐漸消失。
・2015/08/19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各地的氣溫不斷上升,動植物也因此開始朝南、北兩極遷徙,以找到最合適的棲息地。不過,大黃蜂並沒有出現在這波遷徙潮的名單中,近日一份研究顯示,儘管棲息地較靠近赤道的大黃蜂數量也因氣候變遷而減少,牠們卻沒有因此而開始向北遷徙。
・2015/08/06
太陽系中,金星、地球和火星都落在太陽的適居區中,也就是說,岩質行星表面的水能以液態存在的區域。可是,為什麼人類這麼幸運,恰好就生活在地球上?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何得以踏上演化之途。
・2015/07/23
最近一則新聞提到「科學家警告:太陽15年後『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是不是也就代表著,我們該擔心的是地球變冷,而不是全球暖化? 當然…不是這樣的,要是科學家真的有這麼說,不用鄉民,其他科學家會先把他拖出來鞭,這只是科學現象的理解與科學用語詮釋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先從新聞文章與科學研究了解此議題。
・2015/07/08
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Mark Urban分析了上百篇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全世界將有六分之一的物種會消失。
・2015/06/26
全球氣候變遷已成科學界關注議題,但絕多數研究與模式都是「全球」尺度,為了瞭解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台灣,科技部推動「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劃(TCCIP)」,推動台灣在地化的氣候變遷平台上線。
・2015/03/17
如果讓你掌管一座城市,擔任呼風喚雨的國王,可以隨心所欲在滑鼠彈指間蓋一座核電廠或廢除它、豎立起幾座離岸風力發電機、多種植幾十公頃生質燃料要用的田──當然各種選擇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你的大臣、NGO也會叨叨絮絮的告訴你──這是你專屬的城市,你會怎麼選擇生活方式、分配發電組合?
・2015/02/01
最近全台水情拉警報,但是去年夏天南部地區才因為豪雨停班停課。這些極端降雨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嗎?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碩士生陳信豪,利用紅檜樹輪中的穩定氧同位素,重建了台灣過去480年來的降雨。他的研究結果顯示,與歷史氣候相比我們正面對長期乾旱的挑戰。
・2014/12/20
滯洪池可以調節洪水、延緩洪峰。李天浩教授指出,滯洪池是都市防洪的重要設施,但臺灣都市的土地取得成本昂貴,即使是公家用地或限建的公共設施預定地,也都不是理想的滯洪池設置地點,使得防洪成效不彰,鼓勵民間興建滯洪空間反而較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