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6/10
近期一份刊於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的研究指出,小行星和火山都是促成恐龍滅亡的兇手,該研究也列出諸多證據,證明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爆發和物種大滅絕之間的因果關係。
・2014/05/02
根據一個建造非營利性的小行星搜尋望遠鏡的組織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所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達城市毀滅等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高。
・2014/04/01
經由南美洲上多處望遠鏡聯合觀測工作結果,天文學家發現第 10199 號小行星 Chariklo((10199) Chariklo)擁有 2 個密又窄的光環,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知道小行星居然也會擁有光環,而 Chariklo 小行星也成為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第 5 個擁有光環的太陽系天體。不過天文學家尚不清楚 Chariklo 光環的來源,不過推測可能是某次碰撞事件發生後,在小行星周圍殘留的碎屑盤。
・2014/01/03
中央大學感念布農族對鹿林天文台建立的幫助,將2006年於鹿林天文台發現的268669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Bunun(布農),以表達飲水思源的感謝之意。
・2013/04/29
雖然進一步的觀測已經使我們暫時卸下對阿波菲斯的擔憂,但是它在2029年的軌道將會更接近地球,距離僅有約3萬5000公里,即便到了2036年左右,也還有些微的機率對地球造成威脅。這是近地小行星中常見的案例,其中最麻煩的,是有些具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因為小行星的軌道並不穩定,除非能有較好的觀測以減少不確定性,否則我們無法完全排除它撞擊地球的可能。
・2013/02/27
經歷俄羅斯Chelyabinsk事件後,雖然已經瞭解是太空的大石頭掉落地球引起的,不過許多人可能都被一堆隕石、流星、小行星等名詞搞混了,到底該怎麼叫它們呢?事實上,該怎麼叫,要看這顆大石頭的組成成分,和它位在哪裡而定。
・2013/02/18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造成此次事件的小行星直徑約數公尺;小天體若在距地表10公里以下的大氣中發生爆炸,則爆炸震波皆可直接影響地表 而造成損壞,且爆炸高度愈接近地表,造成的損壞愈嚴重。此外,根據資料初步判斷,這場隕石撞擊事件的主角,幾乎可以肯定和2/16凌晨近掠地球的2012 DA14無關。
・2013/01/19
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2011~2012年觀測資料再度分析,已確定排除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在2036年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2012/11/16
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Rebecca Martin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如果得顧慮具有恰當質量的小行星帶出現的位置,那麼我們太陽系中可供生命生存的行星屈指可數。
・2012/10/12
很多人一定都很想知道,在隼鳥號犧牲自己前所投射的密封艙內究竟有沒有「糸川」行星上的樣本。在隼鳥號變成火焰消失在地球大氣層的第二天6月14日16:38,科學家們在澳洲的沙漠找到了俗稱為「卵」的密封艙,並且立即將它帶回日本相模原進行開封檢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