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黃俊儒
黃俊儒
18 篇文章・ 2 位粉絲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長期關心科學傳播的工作,主張推廣科學不能只是上對下的關係,不能只是榮耀的崇拜,更不能只是逸樂化的軟柿子。 勉勵自己仔細地在各種不同的層面上,找出科學與一般大眾、市井小民、販夫走卒間,在生命上的共鳴與交會。 著有《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時間篩選:2014年 重設

・2010/11/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2008年2月27日之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作者黃俊儒時為
・2010/11/11
(本文原發表於2010年7月30日之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每年的這一個時期,總是會有許多關於國際奧林匹亞科學競賽的相關報導,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相關競賽,而不管名次上升或下降,台灣學生總是這類競賽中的領先集團。每年,鎂光燈也照例會焦注在幾位表現優異的資優生身上。
・2011/01/2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光石化」該不該蓋?值不值得蓋?或許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絕對沒有
・2011/04/15
外星人是不是真的?有沒有人目睹飛碟爆炸?美國FBI是不是隱匿了許多真相?…這或許是許多媒體商人或是浮誇名嘴所關心的議題,但是這整個事件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卻一點都不在這些問題上。
・2011/05/13
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原本就避免不了會有許多的「王老師們」,這個「王老師」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究竟是誰給足了能量,製造了這次的這個超級「王老師」呢?
・2012/03/19
在這種「發展中科學」所衍生的科技爭議下,嚴謹的「科學家們」尚且會出現:彼此也沒有共識、各自援用自己相信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立論、對於同一組數據有不同的詮釋觀點…等狀況。就不難想像早已被藍綠綁架的媒體名嘴們,會如何將「一個科學數據各自表述」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2012/12/21
媒體可以作為民眾接觸公共議題的主要媒介,也可以作為財團、政客、惡霸的最佳化妝師。試想,如果媒體的出資人換成是科學園區、焚化爐或發電廠廠商、製造污染的工業……等,我們會看見什麼樣的科技事件報導呢?廢水、空氣污染看得見嗎?工業職災、工安意外看得見嗎?惡意倒閉、無薪假看得見嗎?
・2012/12/24
沒有意外的,12月21日的隔天,我們繼續工作,繼續上課,沒有改變什麼。在這段末日傳說的期間,有人擔心會影響民眾的心理,還有教師擔心學生不準備期末考。奇怪的是,筆者遇見的大部分人或學生,都只是把這件事當作閒嗑牙的話題,少有人當真。如果不是媒體的推波助瀾,壓根沒有人會發現馬雅文明跟臺灣有如此重大關連?
・2013/07/16
流行文化擁有普遍性及深入庶民生活的特質,無疑是一個導引民眾參與科學最強而有力的媒介工具。台灣目前有許多棘手的科技議題,例如核電、能源、食品安全、氣候風險…等,都很需要一般民眾的參與意見。這些議題有許多都是需要仰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在養成「談科學」的習慣後,方能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及決策。也就是說,我們的底層文化中,需要更多、更多的「科學邊界物件」來協助大家親近科學,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的歷程。以核四議題為例,如果過去民眾對於核電問題壓根「很少談」,有一天大家突然瘋狂地對擁核或反核積極表態,這種像「一日球迷」般的「一日核迷」,才真需要讓人捏把冷汗。
・2014/04/30
「核電」的問題千絲萬縷,不僅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問題,更牽扯許多不同社會部門間的關係,甚至各種不同價值觀間的折衝。在這個過程中,主流媒體藉機見縫插針,詐取閱聽率,然而如果民眾就隨之起舞而模糊焦點,並無助於解決這個棘手的複合式科技難題。如果這種狀況不能適可而止,恐怕智能不足的不只是台電、媒體,還會是我們這些在彈指間暢快轉載的芸芸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