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動物世界專欄

貓咪為什麼總愛對人喵喵叫?看貓如何用聲音征服人類的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你家的貓是不是也經常對你喵喵叫?(讓你不由自主地跟著牠一起喵喵叫)

許多人都曾被貓咪特有的「喵~」聲萌萌的不要不要,甚至放下手邊工作,只為回應家中主子的撒嬌呼喚。但這聲「喵~」不只是聽起來很可愛而已,背後其實還蘊含了貓咪的演化密碼,反映了人類與貓咪之間長達數千年相互影響的共生關係。

眾所皆知,貓咪與狗狗一樣,都是人類最常見的寵物夥伴。然而,牠們的社交行為卻大不相同:狗狗天生群居,能夠彼此合作、對同類與人類都有相當外向的互動模式;貓咪的祖先卻是更趨向獨居的掠食者,牠們原本只在母貓與幼貓之間才會有較頻繁的交流。研究顯示,野生貓並不常彼此喵喵叫,因為即使是在野外,成年貓之間多半也是保持距離,盡量避免激烈衝突或接觸。而這種有限的社交行為,卻在牠們開始與人類共同生活後,出現了驚人的改變。

所以為什麼貓會喜歡、而且只對人類喵喵叫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萬年前的相遇:從野生獵手到坐擁鏟屎官

人類對貓咪的馴化不同於對狗的方式。狗的歷史可追溯至人類刻意進行的「定向選育」,培養出強調服從、警戒、協助狩獵等多種功能的品種;貓咪則幾乎是「自發性」地與人類建立關係。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定居、從事農耕和儲存糧食,這些存糧吸引了大量鼠類前來覓食,對人類生活造成困擾。貓咪也在同一時間點靠近人類定居點,因為那里擁有豐富的捕獵對象。那些天性較不怕人,又能與人類和諧共處的貓,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更容易生存與繁衍。於是,貓族群逐漸從原本的非社會性掠食者,進化成能夠與人類周旋、並以喵叫聲獲得人類關注和照顧的「家貓」。

貓與人類的接觸可以追溯到約一萬年前,那時我們的祖先們開始定居並儲存糧食,這吸引了啃食糧食的鼠類,而捕食鼠類的貓也隨之而來。那些較不怕人且適應力較強的貓逐漸在人類聚落中繁衍,享受穩定的食物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貓與人類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

「喵」聲帶來的親密連結:母貓—幼貓模式的複製

我們對貓咪叫聲的直觀印象,或許只停留在「可愛」這個層面,但實際上,貓咪對人類喵喵叫的方式,正好象徵了牠們將人類視為「如同母貓般的照顧者」,也就是牠媽。在野外,母貓會依照幼貓的不同需求,發出相應的呼喚聲與警示聲,而幼貓也會用高音調的叫聲引起母親注意。同樣地,當家貓把人類當作母貓的替代角色時,牠們便會頻繁地以喵叫的方式來尋求食物、陪玩或其他親密互動。對貓咪而言,我們就像是牠們心目中的「後勤支援」,持續提供食物和安全感;對我們而言,貓咪的叫聲既能滿足被需要、被依賴的心理,也強化了雙方之間的情感紐帶。

有趣的是,前面我們提到,貓咪並不常對同伴頻繁喵叫。也就是說,貓之間較少用叫聲作為彼此溝通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常利用身體語言與氣味(例如碰鼻、磨蹭、尾巴姿勢)來互相交流。反觀人貓之間的對話卻明顯不同,貓咪偏愛用各種變化的叫聲引起我們注意,並在演化道路上做出精準的調整——牠們發現只要喵聲足以讓人類「心癢難耐」,便能順利獲得更多關愛和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邊各為鏟屎官們可能會想:「可惡,牠們怎麼這麼會!」接下來便告訴你為什牠的這聲喵,可以在演化過程中調整到讓我們如此難以抗拒。

喵聲的演化:從銀狐實驗看「馴化效應」

要理解貓咪如何改變叫聲並博取我們的注意,不妨先看看俄羅斯在 1950 年代開始的一項經典實驗:俄羅斯農場銀狐實驗。蘇聯科學家季米特里.別利耶夫(Dmitry Belyaev)率領團隊,對銀狐進行了數十年的選擇性育種,刻意培養對人類不具敵意、較溫馴的個體。結果發現,除了牠們的行為更友善之外,身體外觀也產生了與狗相似的變化,如耳朵變得下垂、尾巴變彎曲,甚至毛色更趨多樣。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被馴化的銀狐也學會了用「嘰嘰喳喳」或近似人類笑聲的方式表達興奮或親近,改變了原本野性的吠叫方式。

延伸閱讀:從「馴化狐狸實驗」可以學到選股秘訣?選擇一個特徵,就能贏得全場——《跟達爾文學投資》

雖然貓咪沒有經歷如此明顯的人為選育,但長期與人類共同生活所形成的「自然選擇」,仍然足以讓牠們在行為與生理方面產生顯著改變。現今的家貓除了體型、腦容量略為縮小之外,毛色也變得更繽紛多樣,正如同我們在犬科、銀狐等動物馴化過程中所看到的趨勢。而在聲音領域,貓咪也跟銀狐一樣,嘗試並保留了對人類最具「誘惑力」的音頻:牠們利用更高頻、帶有類似「嬰兒啼哭」特質的音調,引發我們無法輕忽的保護欲望。

「嬰兒哭聲」:貓咪如何「騙」到更多關愛

2009 年,英國動物行為研究者凱倫.麥康(Karen McComb)所做的一項經典研究,揭示了貓咪叫聲的另一層玄機。她讓研究參與者分別聆聽兩種貓咪的呼嚕聲:一種是在貓咪感到飢餓、想要食物時所發出的「尋求式呼嚕聲(solicitation purr)」;另一種則是在貓咪不需要食物時表現出的「非尋求式呼嚕聲(non-solicitation purr)」。結果顯示,不管聆聽者本身是否是貓主人,只要聽到「尋求式呼嚕聲」,都會普遍認為這種聲音比「非尋求式」更壤人焦躁、更難以忽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聲學分析後發現,「尋求式呼嚕聲」中暗藏一個高頻率的成分,與嬰兒啼哭的音調接近。人類對這種求救般的哭聲天生就敏感,因為我們的嬰兒在出生後需要大量照顧,任何哭鬧通常代表生理或心理需求。因此,貓咪巧妙地利用了這層機制,讓我們對牠的叫聲感到焦慮、難以忽略,最後只能乖乖地給予食物或關注。

研究顯示,貓咪的「尋求式呼嚕聲」有著與嬰兒啼哭類似的高音調部分,讓人類難以忽視。圖/envato

我們也變了:從「母語調」到「寵物語調」

貓咪並不是唯一調整溝通方式的,人類也同樣做出了改變。一般來說,父母在面對嬰兒時會自然而然地提高聲調,並配合誇張的音調和簡化的句子——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被稱為「母語調(Motherese)」或「嬰兒語調(Baby Talk)」。這種溫柔、拖長音的說話方式能更好地吸引嬰兒專注,同時也有助於他們的語言學習。

有趣的是,我們在與寵物互動時也不自覺地使用「寵物語調(Pet-directed speech)」。對狗狗說「乖乖,過來~」時,音調高而柔和;對貓咪也是如此,時常配合拉長尾音或疊字,彷彿我們在跟小嬰兒說話。法國動物行為研究者夏綠蒂.德穆宗(Charlotte de Mouzon)在 2022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貓咪能區分「主人與牠說話」與「主人對成人說話」之間的差異;當主人以寵物語調喊牠時,牠的反應明顯更強烈。這說明了貓咪對我們刻意柔化、升高的音調也很敏感,而我們人類透過這種可愛的說話方式,進一步加深了與貓咪的互動樂趣。

人與寵物的「雙向」音語調整:狗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貓並不是唯一演化出對人類更豐富聲音的物種。狗狗同樣也在歷史演化中,將吠叫與其他叫聲系統加以擴充,透過更多元的聲音來傳達需求與情緒。這與野生狼的深沉嚎叫有著極大差異。人類對狗、貓等寵物使用的「寵物語調」,也正好讓雙方溝通更具「情感連結」,並強化依賴和互信。長期下來,我們與寵物在彼此的聲音交流中,形塑出類似父母與子女的對話模式,讓牠們更能「以音會意」,進而獲得更好的照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咪是最終贏家嗎?

在人與貓的關係中,貓咪是比較吃香的那一方嗎?圖/envato

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貓咪那一聲聲「喵~」,很難不心軟地掏出罐罐、小魚乾或即刻給予摸摸,尤其是當那聲音帶著嬰兒般的哭調時,幾乎無人能擋。這也不禁讓人好奇:是否在這段持續萬年的共生關係裡,貓咪才是真正的贏家?畢竟牠們不僅繼續保有野生本能(除了要被結紮之外)、能夠自由地玩耍及探索環境,同時又從人類身上得到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溫暖的室內環境,以及無盡的愛與呵護。

然而對於許多「貓奴」而言,與貓貓相伴的日子或許再幸福不過,就算每天被「貓主子」喵聲控制,也甘之如飴。人貓之間的關係也許更像一場互利共生——人類雖然付出金錢與精神,但同時收穫貓咪可愛的陪伴與撫慰心靈的療癒效果。這種關係並非單純的馴化或被馴化,而是一種深刻的人動物夥伴關係,或許也象徵了人類在演化史上,不僅影響了某些物種的生存方式,也在與牠們朝夕相處中重新塑造了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編

一個不小心闖入霍格華茲(科普)的麻瓜(文組).原泛科學編輯.現任家庭小精靈,至今仍潛伏在魔法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