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迦納男子無預警地返鄉。在東北部的家人事先不曉得,於西南部工作的他會回來,兩地相距 877 公里。[1]男子此前總是無故擔憂,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的症狀,使他工作表現失常。[1, 2]這會兒又為了一趟他毫無印象的旅程,曠職 5 日,慘遭解僱。[1]
2015 年,男子又丟了工作。家庭經濟重擔,令他夜夜難眠。一天,他突然消失。寄宿墓園二週,衣衫不整,神情疲憊。被送醫的次日,他想起來自己是誰,卻不清楚入院的始末,更別說同死人相依的時光。[1]
三載過去,2018 年男子再度失業。這回他暫居離家 30 公里外,一個山丘上的社區。兩個月後的某天,他雖然無法說明自己的身份,但是記得姊姊的聯絡方式。於是詢問一名陌生人此處的地名,並打電話求援。[1]
2022 年,他 39 歲了。幾天前不曉得是第幾度被革職,現下閒著坐在家門口讀小說。然後一如往常,又是失蹤兩週。之後,倒楣的姊姊接到 93 公里外的醫院致電,請她來領人。回到家裡,男子情緒差,睡不好,體重下降,想死。他四處祈神求醫,分別造訪三名心靈醫者(spiritual healers)。他們都覺得男子「被矮人綁架」了。非洲傳說中,遭矮人藏匿幾天到數年的受害者,歸返後會有神奇的魔力。然而,男子沒有得到,只有失去,醫者亦無解方。他從此酗酒助眠。[1]
當然迦納長老會區域精神健康中心(Presbyterian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的醫師,抱持迥異的看法。他對男子進行精神狀態檢查(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 MSE),並記錄大部份的項目:[1]
完成 MSE 之後,醫師又為男子做了其他檢測和評估,確定診斷為解離性漫遊(dissociative fugue)、憂鬱症(depression),以及酒精依賴症候群(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1]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以前曾被視為單獨疾病的解離性漫遊,當作一種症狀。它可能會出現在解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例如: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和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昔稱「多重人格」)中。[5]
無論是失去記憶,或擁有數個人格,都是面對龐大心理壓力時的自我保護機制。[5]解離性漫遊的盛行率約 0.2%,[1]發病出行短則幾小時,長可達數月,目前沒有預防的方法。投藥治療的同時,得針對問題根源的創傷,協助恢復記憶或整合人格。[5]
回到迦納男子的個案:他每次工作出狀況,都會暫時喪失部份記憶,導致遠遊期間不像自己。回來之後,恢復原本的人格,反倒忘卻在外地的細節。醫師開了抗憂鬱劑,並安排他參加戒酒療程,接受心理諮商,還有每天回診評估自殺風險。3 個月後,他不漫遊,不喝酒,也不再想自盡;儘管依然稍微陰鬱。失去的手機、錢包和記憶,始終沒找回來。[1]
精神狀態檢查中,mood 和 affect 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個體主觀的情緒感受,像是生氣和難過;後者則為醫護人員觀察到個體情緒的非語言表達,好比大笑或哭泣。[3, 4]病人或許難過卻大笑,所以 mood 與 affect 未必一致(congruent)。[4]若以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為準,mood 可以翻譯成「心情」、「情緒」或「內情」;[6]affect 為「情感」、「情意」和「性情」。[7]不過,也有精神科診所將 affect 稱為「外顯表情」。[8]本文為了方便一般讀者理解,採用「表情」一詞。
View Comments
mood 是 心情,affect 是 情表。這樣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