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張艾嘉的經典名曲〈愛的代價〉,[1]唱出多少人的心聲。為了所愛的人、事、物,不惜付出,卻換來痛徹心扉的結束。無論是轟轟烈烈地談場失敗的戀情;大啖麻辣鍋後的嚴重腹瀉;還是巫山雲雨完,就渾身不對勁,至少當事人都曾經享受過。但是,小等一下(臺語發音:sió-tán–tsi̍t-ē[2])…最後那個做愛的是什麼毛病?
有一名男子疑似於 18 歲罹患急性副睪炎(acute epididymitis);約 25 歲時性器又被披衣菌感染(chlamydial infection),兩次都有治療痊癒。到了 27 歲,他每回射精後就流鼻涕、咳嗽、腹瀉、前臂紅疹,而且在射精頻率提高時,臉部與頸部的淋巴結還會腫大。由於不管自慰或交媾都必然發病,他只好避免談戀愛和從事性行為,[3]宛如滾滾紅塵中的一介凡僧。
這名男子看了數個泌尿、感染、過敏和耳鼻喉科,做了各式各樣的檢查,結果大部份都正常。只有過敏原檢測,顯示對常春藤過敏,而免疫球蛋白E(IgE)高達 257 IU/mL(正常值 <99 IU/mL)。過敏科醫師將他的疾病診斷為花粉熱(hay fever),別的醫師則投以抗生素,但都沒有解決問題。[3]
性高潮後疾病症候群(post orgasmic illness syndrome,簡稱POIS)相當罕見,其中 88% 的男性病患會對自己的精液過敏。[3]細精管(seminiferous tubule)接近底部的血睪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原本可以將循環及免疫系統,與製造精子的區域隔絕開來。[4]本文男主角有可能在副睪發炎的過程中,破壞了這個保護機制,因而觸發自體免疫反應。不過奇妙的是有些男性就算結紮了,只能射出沒有精子的精漿,還是無法倖免於難,確切肇因不明。[3]
POIS 患者的病況,具五個特色:
臨床上有許多治療 POIS 的嘗試,例如: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SRI)、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縮寫 hCG)或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等。[3]先前就有荷蘭團隊將病患的精液稀釋,再注射至皮下。經年累月,逐漸提高濃度,以降低身體排斥。[5]
上述案例中的男子,後來向美國 William Beaumont 醫院的醫師求助。後者建議每日服用無須處方箋的diphenhydramine,同時逐漸增加射精頻率,之後又改為 fexofenadine。這兩種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的作用機制雷同,然而 diphenhydramine 的半衰期較短,2 小時內便會在血液中達到最高濃度。如果要維持穩定的藥效,得 2 到 3 小時補充一次,結果容易導致鎮靜的副作用過強。相較之下,fexofenadine 是長效型藥物,又沒有相同的負面影響,終於舒緩了 90% 的症狀,並讓他成功重啟性生活。 [3]
從禁慾苦海把該患者撈上岸的 William Beaumont 醫院團隊,於 2022 年的《泌尿科個案報告》(Urology Case Reports)期刊分享這則溫馨小故事,並誠摯推薦安全、便宜又有效的 fexofenadine,希望能造福更多男性病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