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以回收素材創造永續建築

thisbigcity城事
・2012/09/19 ・138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今日環境問題複雜,需要各方參與,找出創新解決之道,各國政府持續協商,要建立合理排碳量的全球規範,企業受到各方壓力,也必須重視地球,減少廢棄物;社會亦鼓勵個人從小事物著手,回收與再利用各項物資,壓低自我碳足跡。

建材回收再利用也日益受到歡迎,許多材料皆可再利用,貨櫃常見於各式住宅及商業建築,回收木材亦成為建築與室內設計常客,建築師在作品內運用回收建材,代表他們已意識到建築物必須適當回應環境惡化衍生的挑戰。

貨櫃再利用範例可見荷蘭阿姆斯特丹北部,NDSM-werf(上圖)座落於此,曾是荷蘭造船業重鎮,阿姆斯特丹在全球經濟位置逐漸轉型,從國際物流蛻變為創意產業,NDSM-werf也隨之變化。今年夏天舉行的Over het Ij節慶裡,設置一項創新臨時建築,從免費公共碼頭即可見到,這座碼頭連結南部市中心,以及逐漸引人注目的北部社區。NDSM區域尚有其他運用回收建材的案例,例如五顏六色的學生宿舍是以報廢貨櫃建成,以及將貌似掛鉤的建築物,改裝為舒適的小咖啡館。

另一項回收趨勢則以木材為主,尤其是某些區域過往以木頭為主要建材,如今森林卻岌岌可危,2010年冬季奧運即為一例,加拿大溫哥華位於森林廣闊的卑詩省,但伐木業近年來在各項因素衝擊下飽受威脅,包括松甲蟲病(pine beetle infestations)、山林大火焚毀大片可用林地等,消費者也逐漸要求改用符合永續原則的建材。其中有兩項計畫因為運用回收木材,在2010年吸引國際目光,美國NBC電視台在當地設置攝影棚時,使用的回收木材來自美國加州釀酒桶,以及溫哥華一間倉庫裡閒置的工業木材。以常設性建築而言,奧運橢圓形運動場位於溫哥華南側,運用許多回收素材,在一般人眼中,這些材料已失去用途與美感,屋頂使用以黃杉製成的木板,這種樹木深受近期松甲蟲病所害,不只是再利用受損木材,橢圓形運動場更是溫哥華最著稱的體育相關設施。

近期許多建築都在屋頂上使用回收物質,因為位居建築外表,建築師與屋主若要公開展示自己的永續精神,屋頂確實很適合,最近一項建案輕易展現這項風格,獲獎建築師王澍收集中國浙江省各地房屋拆除留下的磚瓦,建成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屋頂,外觀不僅近似當地傳統地方儀式性建築,融入風格鮮明的當代結構。

建材再利用不只是為了再利用,強行將材料加諸於建築物上,而是依循永續原則,取代原本要使用的新材料,還能夠吸引路人注意。美國出現不少協會,主張回收多種建材,研究人員亦主張在拆除建築物時,保留並再利用各種材料,不僅是延續歷史,更推廣永續營建工法。永續種子已然播下,未來的永續建築物設計中,重點將在於如何再利用人們已失去興趣的事物。

作者Adam Nowek為攝影師、阿姆斯特丹大學都市研究碩士生

照片來源:comicbaseStephen Reesodb

轉載自 城事 This Big City

文章難易度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1

3
3

文字

分享

1
3
3
世代正義下的最終選擇——人們真能理解選擇背後的代價嗎?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11/20 ・37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你願意當未來世代的守護者嗎?

如何維護世代正義,正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臺灣也不例外,過去幾年,我們面臨核能去留、藻礁保育、淨零轉型、18 歲公民權等關乎未來環境與國家發展的議題。要不要守護未來世代?多數人都會說要!但如果守護的代價必須犧牲部分利益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政治學研究所冷則剛研究員、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黃寄倫副教授,從多國設立未來委員會與相關制度的經驗,分析世代正義的政策意涵,更為臺灣找出化解問題癥結的關鍵。

「世代正義」是什麼?

誰是世代正義要守護的未來世代?
圖|iStock

什麼是「世代正義」?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 1987 年發布的《布蘭特報告》(Brundtland Report)中,有關永續發展的定義即提出對世代正義的關懷:

人類的發展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換而言之,世代正義要守護的未來世代,主要是尚未出生的未來人類。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冷則剛指出關鍵的衝突點。由於未來世代尚不存在,很難為沒有主體的群體主張權利。然而未來世代的命運會受到當代人群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多數國家就此主張:我們有守護後代子孫永續長存的義務。

冷則剛進一步指出,如果我們用廣義的角度來看,或許將已出生、但還不具備公民權的兒少也納入未來世代,是較能說服人們的說法。

以核能去留問題為例,我們可從中體會現今政策對未來世代的深遠影響。核能發電帶來穩定的電力、低廉的電價,卻也產生核廢料處置及核電廠工程風險評估問題,成為未來世代需一肩扛起的重擔。但是未來世代無法為自己表達意見,有賴當代公民為其做出適當的選擇。

淡江大學公行系副教授黃寄倫表示,世代正義是放諸多國皆有的問題,因民主制度本身與世代權益存在根本矛盾。當代人群對於保護未來世代的「誘因」不足,雖然守護未來世代在道德上很合理,但政治人物會為了「選票」而優先處理當前問題,形成為人詬病的政治短視缺陷。

那麼,我們能否設計出因應此缺陷的監督機制?來看看其他國家如何在體制內設計守護未來世代的機制。

未來世代的守護者——各國的選擇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早在 1992 年就提出「未來世代監察員」(Ombudspers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與「未來世代守護者」(Guardian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運作架構,用來監督會影響未來世代福祉的政策制定、決策及執行狀況。接著,開始有國家在體制內設立「未來委員會」(Future commission),針對相關議題提供充分且易懂的資訊,並改善民眾與政府的溝通管道,讓大眾在做決策時有參考依據。

未來世代守護者的運作架構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Göpel, 2010)

在設立未來委員會的國家當中,芬蘭、以色列是較為先進的代表,而鄰近臺灣的日本、韓國雖未設立未來委員會,但在國家政策中已開始關心未來世代的權益。

● 芬蘭未來委員會:跨部會的諮詢智庫

芬蘭議會從 1993 年開始運作未來委員會,由 17 名議員組成諮詢智庫,主要職責為與政府部門溝通協商會影響未來世代的政策,包含:能源發展、人口變遷、基因改造作物、資訊科技對高齡者影響等政策。此外,委員會需研擬新政府 4 年任期內的「未來遠景報告」,針對未來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策略提出建言,檢視與分析各項政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以色列未來委員會:擁有審議權的監督機關

以色列則在 2001 年成立未來委員會,每 5 年為一屆委員會的運作週期,關注自然資源、教育、健康、科技等政策。特別的是,委員會不只是提供諮詢服務的智庫,還能提出法案、調查或調解爭議案件,對於立法者更擁有議案否決權。不過,以色列政府在 2011 年宣布,因經費因素,決議終止委員會的任務。此一委員會短短 10 年即走入歷史。

● 日本的做法:世代正義納入法律保障

日本並未設立未來委員會,而是將未來世代的權益納入法律保障。日本憲法明確規定:「憲法所保障的人民基本人權,應是賦予人民與『未來世代』擁有永恆且不可侵犯的權利。」2015 年,日本政府更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將投票年齡從 20 歲下修至 18 歲,賦予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謀取未來福祉的權利。

各國世代正義監督機制的共通點為:在功能上,多是跨領域的智庫,形成超越黨派、跨部會的協商平台;在組織上,多在國會中設立,能監督政府施政、與社會大眾溝通。

臺灣的政黨鬥爭:核能公投帶給我們的反思

在討論臺灣如何守護世代正義之前,我們先來釐清臺灣的政治現況。從核四公投即可發現,政黨之爭是導致未來政策懸宕不前的原因之一。各陣營通常只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闡釋意見,最後演變成訴諸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事實上,擁核或廢核各有其立論基礎,關鍵在政府應該去創造一個讓人民能理性討論的空間,充分了解選擇或放棄核能的優缺點為何?要付出什麼代價?

以南韓的核電廠公民審議為例,時任總統的文在寅於 2017 年上任後,原先承諾停建的核電廠新古里 5、6 號機組,因工程只進行三成就花費高達 1.6 兆韓元(新臺幣約 367 億),決定推動公民審議,交由全民決議是否停建核電廠。在三個月內,南韓政府在全國進行隨機電訪,最終抽出 500 位公民代表,並經歷數場諮詢委員會、公開座談會、電視討論會,以及公民代表與未來世代(高中生)的討論會等。最後,進行三天兩夜的最終綜合討論會,得出公民審議結果。

在充分討論後,最終有 59.5% 公民代表決議恢復核能機組的建設計畫,但也有 5 成民眾希望逐步降低核能發電比例。因此南韓政府決定續建核電廠,也強調未來會朝階段性減核目標邁進,並提出能源轉型路徑。

南韓沒有公投法,只能由政府發起公民審議。反觀臺灣,我們有發起公投的機制,但理性且務實地決議未來政策卻相對不足。冷則剛認為,臺灣的公投問題出在科學論述不足,優缺點未正反並陳,政黨之爭模糊了議案焦點。他提出質疑,難道年輕人真的都反核嗎?高齡者真的都擁核嗎?不同世代的意見應該是多元並進,而不是彼此敵視。如何從立場爭執、世代衝突,轉而共同為未來發展理性討論?是臺灣社會需反思的課題。

2021 年 12 月 18 日,臺灣舉辦核四商轉公投,因有效同意票未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結果為不通過。
圖|Wikimedia

納入兒少意見:18歲青少年的公民權

如果將 18 歲以下、未取得公民權的兒少視為廣義的未來世代,怎麼在公民表決時納入兒少意見,成為少子化時代下尊重未來主人翁、落實世代正義的關鍵。目前已有多國選擇下修公民投票年齡,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在 2015 年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南韓也在 2020 年依據《公職選舉法》,紛紛將投票年齡下修到 18 歲。尼加拉瓜、奧地利、曼島等部分國家甚至將投票年齡下修到 16 歲。

臺灣在行政院與各縣市設有青年諮詢委員會,但都著重在意見諮詢,決策上並無強制力。直到 2022 年 3 月 25 日,立法院才通過 18 歲公民權修憲案,明定國民年滿 18 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此案將在同年 11 月 26 日舉行公民複決,這也是我國史上首次交付公民複決的修憲案。

對於下修公民權年齡,冷則剛舉雙手贊成,青少年也是廣義的未來世代,他們的想法應該被重視,而這也是臺灣處理世代問題的具體展現。黃寄倫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將世代正義的理念推廣出去,讓政治人物嗅到民意的新風向,進而提出更多有益世代正義的政策。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等民間團體 2022 年 3 月 23 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朝野各黨放下歧見,一同走入議場投下 18 歲公民權修憲同意票。
圖|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影

台灣的未來:公民意識的覺醒

面對世代正義問題,借鏡國外經驗,臺灣還可以怎麼做?冷則剛、黃寄倫建議在立法院內成立「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委員會」,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全民與執政者守護未來世代的意識,進而監督與協調各部會的施政,撰寫白皮書建議長遠的政策方向。同時,成立與人民共享的資訊傳遞平台,交流並觸發更多有建設性的想法。

世代正義議題不是未來式,而是當務之急,有賴觀念、文化與制度的相互配合。冷則剛認為,在實踐世代正義之前,必須先培養三項民主素養:

公民意識覺醒、科學理性討論、世代之間共學

如果公民沒有意識到問題癥結,也沒有多元且充足的參考資訊,可能會被政治力量影響判斷,演變成世代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世代之間如何相互學習、尊重、攜手守護未來世代?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世代正義啟發我們反思:世代之間如何相互學習、尊重、攜手守護未來世代。
圖|Unsplash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55 篇文章 ・ 24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每天出門都要戴口罩,用過的口罩都要堆成一座山了!
PanSci_96
・2022/11/03 ・74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疫情爆發後,這一樣東西不分男女老少、出門必備,甚至很多人會根據當天的穿著,搭配對應的顏色,成為穿搭的重要「配件神器」,你能猜到是什麼嗎?沒錯,就是你腦中的第一想法「口罩」!不過,你有想過嗎?那些我們用過的口罩都去哪裡了?上面可是充滿髒污和病菌呢!

口罩在這兩年以來,是我們外出的必需品,但全球每天產生高達數十億片的廢棄口罩,它們是不是可以被再利用?答案是,當然可以!

因為疫情每天產生數十億片的廢棄口罩,該怎麼辦呢?圖/水獺媽媽提供

一般非醫療使用的口罩經過適當處理,都能完美變身!

像是韓國大學生設立了口罩回收箱,經過消毒、拆解、高溫熔化後,廢棄口罩竟然能變身成凳子!義大利設計師和芬蘭的時裝設計學生,將口罩經過密封和臭氧消毒後,製成口罩羽絨外套!澳洲、美國、法國還有台灣都有團隊進行技術研發,將廢棄口罩轉製成鋪路材料、長凳、汽車踏墊等等用品。

口罩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變身成更多東西。圖/水獺媽媽提供

廢棄口罩變身記,正在世界各地出現!

變身廢棄口罩為的就是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傷害,儘管目前仍然是高成本的工程,還沒有辦法大量普及,不過我們每個人,至少都可以做到不亂丟棄口罩,以免造成環境髒污、破壞自然生態。

適時更換卻不污染的永續行動,要靠大家一起來,我們都不想看到海龜戴著口罩吧!

適時更換卻不污染的永續行動,要靠大家一起來,我們都不想看到海龜戴著口罩吧!圖/水獺媽媽提供
PanSci_96
1035 篇文章 ・ 13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什麼!使用環保杯買飲料,竟然能越買越省錢?
PanSci_96
・2022/09/11 ・77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知道嗎?根據調查,台灣每一年會使用大約 40 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為了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今年 7 月 1 日開始,如果我們帶著環保杯去買飲料最少會有 5 元的優惠,甚至許多店家不只折 5 元,像是星巴克,更給出了 10 元的優惠。

不過,你有隨身攜帶環保杯的習慣嗎?你知道為什麼隨身攜帶環保杯是如此重要的嗎?

過去兩年疫情期間,很多餐廳都是採外帶不開放內用的方式,訂購外送也成為疫情間的家常便飯,而外帶、外送使用的這些容器、餐具都會造成一次性容器使用量的增加,長期累積下來,這些難以被好好處理的垃圾,便會對地球造成極大的傷害。

常見的一次性容器包括咖啡杯、餐盒、飲料杯。圖/水獺媽媽提供

那如果我們都自備環保杯去購買飲料,會有什麼效果呢?

我們不只能夠減少支出,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台灣減少一次性容器的垃圾量!

7 月 1 日這項政策上路後,預計台灣每年平均會減少 5.8 億個飲料杯用量,等於減少了 7,000 公噸垃圾,也可以減少 3.3 萬噸碳排放,就相當於 87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換算起來的數量可是非常驚人呢!

使用環保杯不但可以省下 5 元,更可以減少垃圾量和碳排放。圖/水獺媽媽提供

而為了響應這項政策,也有越來越多循環杯的服務出現在市面上,以後如果不小心忘記帶環保杯出門,也可以使用店家提供的環保杯,使用完清洗乾淨後再放回還杯機就好。

隨手攜帶環保杯,不論是裝水或是裝飲料,環保杯都是我們的好幫手!讓我們為減少一次性容器的垃圾量,一同努力吧!

如果忘記帶環保杯,也可以向店家租借喔!圖/水獺媽媽提供
PanSci_96
1035 篇文章 ・ 13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