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評論 回應:隱形的奧義

隱形是一種適應、一種歸屬感

鄭國威 Portnoy_96
鄭國威 Portnoy ・2021/02/06 ・128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隱形的奧義?是要披上哈利波特的隱身斗篷、或是拿到哈比人的魔戒?是像 X 戰警裡的魔形女那樣自由變換身份,或是像驚奇四超人裡的隱形女那樣霎時消失呢?本書給的答案,沒那麼奇幻,但更加安慰。

我們常聽到「人類是視覺的動物」,這倒不是說其他動物的視覺不如我們,畢竟身處環境不同,各有適應求存之道。但我們對視覺的依賴的確非常高,而當人類越來越能夠隨心所欲,自然也循著視覺給予的框框條條,建構自己的生活環境。而這樣的生活環境又回過頭來加強我們對視覺的依賴。別的不說,你此時就正放肆地用視覺在翻看著書、盯著螢幕。

於是看不見,「幾乎」等於不存在。依賴視覺的當代人類,難以自拔地發展出各種看得更好、更多、更遠的技術,盡所能讓無形現形,否則總覺得不安心。不過這也造成了隱私外洩、過度分享、資訊焦慮、錯假有害內容蔓延、對特定性別或族群的物化與厭惡、以及各類人們為了被看見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文化現象。

對於這般文化現象的反思,是我個人近來寫作的重點,因此《隱形的奧義》這本書,讓我讀來很有共鳴。作為一個網路媒體創業者,我從 2005 年開始推廣草根媒體、透明價值、努力讓多元的內容被看見,雖然義無反顧,但這幾年也深刻地感受到反作用力:當每個人都無限制地提高自己的能見度、掠取眾人的注意力,我們受得了嗎?

作者 Akiko Busch 是一位資深作家,書寫主題包括設計、文化與自然,也擔任建築與設計界人士必讀雜誌 Metropolis 雜誌的編輯長達 20 年,這也大概是為什麼她在本書裡能夠如此旁徵博引,案例廣及當代藝術、最新科技、再到自然科學,在在呼應跟夯實「隱形」此一主幹。對作者來說,隱形不只是看不見,我認為她更想強調的是,時時刻刻都站在舞台上的現代人,是否給出了太多、以至於讓身心都支離破碎。

在她的筆下,隱形是一種適應、一種歸屬感,相對於想要鶴立雞群的內在欲望或外在壓力,是關於我們如何能「優雅和諧地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歸屬之處」。隱形是面對偉大,發覺自身的渺小,甚至消失,但這種消失不是被忽略,而是感覺自己跟某種更古老、更巨大的存在合為一體。

例如她為了寫這本書,去了一趟冰島,在這個人口僅約 34 萬的小國,許多當地人相信有著隱形的精靈,這些精靈跟人類平行地生活在這個氣象與地質都多變的島上,跟人類看起來差不多,只是我們看不到。而也因為這樣的信仰,讓當地人在保存環境與文化時,多了一分出自於對無形社群的關懷。

隱形也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被查知,畢竟當每個人都能透過直播想成名多久就多久,甚至不自覺被自己的手機、家裡的智慧音箱、路邊的攝影機隨時監視的時候,隱形反而是一種特權。

這讓我想到每次到台北車站大廳,看到人們三五成群坐在棋盤格地板上,黑色的區域總是比較多人,彷彿熙來攘往的旅客就能無視。而包括我在內的有些人,偶爾會以充電為名到遠方旅遊,大概也是覺得沒人認識或在意自己,得以暫時隱形,不用像在本來的生活裡那樣一直放送、一直給。

最後,就讓自己專心、放鬆地隨著作者的節奏,給自己一個下午,好好讀完本書,盡量不受打擾也不分神吧。我想,對一個現代人來說,這應該也算是掌握了隱形的奧義。

 

 

 
相關標籤: 視覺 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