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21
這顆新發現的天體編號為LkCa 15 b,似乎是顆熾熱的「原行星(protoplanet)」,周圍還環繞著一圈溫度較低的塵埃和氣體,且這些塵埃氣體還正落往這顆正在形成的原行星上。影像顯示這顆正在形成的行星恰好位在年輕母星與一個更外側的塵埃盤之間的間隙中。
・2011/10/16
棕矮星是所謂的「失敗的恆星」,其質量介在恆星與行星之間,因為質量不夠大,不足以點燃或不足以維持核心的核融合反應而無法成為一顆正式恆星,其表面的亮度來自原本雲氣收縮的殘餘熱度,因此會逐漸冷卻,最後其大氣特徵將與行星非常類似。
・2011/10/10
近地小行星是那些軌道靠近地球,可能對地球有撞擊威脅的小行星。天文學家目前估計直徑約100公尺~1,000公尺的中等NEA數量約為19,500顆,而非先前認為的35,000顆。這個結果是個好消息,因為這表示會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天體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多。不過,中等NEA還有半數以上仍在等待被發現中。
・2011/09/21
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個超大質量黑洞,而那些位在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的超大質量黑洞,更在拉扯吞噬鄰近氣體雲的過程中放出大量輻射而顯得相當明亮。然而在鄰近的局部宇宙中,那些規模較小的矮星系裡很少有活躍的黑洞。
・2011/09/07
宇宙論學者相信氫和氦這兩種最輕的化學元素,以及極少量的鋰,是大霹靂之後短暫時間內產生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元素幾乎都是經由恆星核心核融合反應而形成的;而超新星爆炸則負責製造鐵以上的重元素,並在爆炸過程中,將這些恆星物質拋向四周的星際介質中,增加重元素的豐度;下一代從這些星際介質中誕生的恆星所擁有的金屬豐度,自然會比老一代的恆星還多。因此,通常從恆星金屬豐度多寡,就可得知恆星到底有多老。
・2011/09/0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雨燕」衛星 (Swift) 於2011年3月28日偵測到天龍座方向發出前所未有的異常高能閃焰。此閃焰來自38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顯示星系中心的黑洞正吞噬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稱為「Swift J1644+57」,以衛星名稱以及坐標位置來命名。
・2011/09/05
科學家們認為距離地球17億光年的Speca,以及位在同一星系團中,其他60位兄弟姐妹星系,能讓我們更加清楚認識宇宙在較早期的年輕樣貌為何。當我們的宇宙年輕時,星系團裡的星系一定是有著很多用不玩的剩餘材料、相簇相擁、聚集成堆、相互碰撞,上演著新興恆星持續爆發的形成過程,並且也和自外向內落入星系團的原始物質維持著互動進行式。
・2011/09/03
天文學家認為:或許是因為星系中心有個正在成長中、非常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或是星系中的恆星誕生非常劇烈,才會造成這些星系在紅外波段特別明亮。
・2011/06/29
由英國牛津大學Michele Cappellari領軍,來自歐洲與北美地區的25位天文學家組成的ATLAS3D巡天計畫團隊,利用位在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拉帕瑪天文台(La Palma)4.2米威廉‧赫歇爾望遠鏡(William Herschel Telescope)上的SAURON光譜儀,觀測並分析鄰近宇宙裡260個星系中的恆星運動,總共花了40個晴夜,才將他們挑選的260個星系全部觀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