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1月 重設

・2016/11/21
美國航太總署(NASA)航海家 2 號太空船於 30 年前飛掠天王星,但科學家迄今仍持續從當初蒐集的老資料裡獲得新發現。一項由愛達華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Rob Chancia 和 Matt Hedman 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近天王星 2 個光環附近,很可能還有兩顆尚未被發現的小衛星。
・2016/11/14
一點干擾、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觀測上的誤差,因此電波天文學家特別注意有無任何干擾,而他們要面對的從手機訊號到網路訊號,甚至連微波爐都不能放過!讓我們來看看辛苦的天文學家究竟碰到什麼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吧!
・2014/11/09
天文學家多年來一直搞不清楚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怪異天體G2究竟是什麼樣的天體,不過基本上認為應該是一個正往銀河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衝過去的氫氣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天文學家Andrea Ghez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的凱克天文台(W.M. Keck Observatory)2座10米的望遠鏡,於這個天體在今年夏天最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期間進行詳細研究,結果發現G2非常可能是一對雙星,曾併兼繞黑洞公轉,但現在已經合併成一顆被氣體與塵埃包圍的極端巨大恆星,只不過它的運動還是得受制於超大質量黑洞的強大重力。
・2014/11/03
法國天文學家Flavien Kiefer等人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La Silla觀測站的3.6米望遠鏡加HARPS儀器對繪架座Beta星(Beta Pictoris)進行彗星普查,研究了近500個環繞繪架座Beta的彗星後,發現這些系外彗星(exocomet)明顯地可以分成兩個家族:年老系外彗星最靠近恆星的距離比較多變紛雜,年輕系外彗星則可能是最近才從一顆或多顆大一點的天體碎裂而形成。除了這兩個主要族群外,其實還有一些零散的小家族。
・2014/11/01
NGC 1291位在南天的波江座方向,距離地球約3300萬光年,由於星系中間部分有個明顯的棒狀結構,因而被歸類為所謂的「棒旋星系(barred galaxy)」。這個星系非常古老,估計約有120億年左右,可是它最大的特徵就是環繞著一圈由新生恆星組成的環狀結構,看起來像是馬戲團中馴獸師讓老虎跳過的火圈一樣。
・2013/11/20
最近彗星正夯,您是否已經趕上這股彗星熱潮?網路天文館介紹您一個好用的小工具,讓您能確切掌握艾桑彗星(C/2012 S1(ISON))位置, INOVE Space Models剛升級了他們的艾桑彗星模擬器(Comet ISON flyby simulation),第一版的模擬器帶您從太空看艾桑彗星如何造訪內太陽系,剛升級的最新版本則帶您從地球上的任一地點觀賞艾桑彗星!
・2013/11/04
借助南極望遠鏡和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大霹靂殘留輻射的微曲扭變,且相信這最新成果有助於更進一步了解宇宙的創始,揭開第一秒之謎。
・2013/11/04
天文學家新發現一顆系外行星Kepler-78b,大小、質量、密度等都近似地球,可惜卻因為太接近它的母恆星,僅有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百分之一,使它被炙烤成一個熔岩煉獄,與藍色寶石般的水域地球,截然不同。按現行理論,行星不可能在離恆星這麼近的位置形成,也不可能在此繞恆星公轉,因此Kepler-78b的發現,讓天文學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嚴重的挑戰天文學家的神經。
・2012/11/18
天文學家利用天然的「太空放大鏡」發現一個新星系,距離超過現在已知的任何星系,距離地球約133億光年,相當於為在大霹靂後僅約4億2000萬年左右的時期中誕生,締造一個最遠星系新記錄,也提供天文學家一個窺視宇宙幼年期的機會。
・2012/11/16
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Rebecca Martin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如果得顧慮具有恰當質量的小行星帶出現的位置,那麼我們太陽系中可供生命生存的行星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