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NanoScience
NanoScience
68 篇文章・ 4 位粉絲
主要任務是將歐美日等國的尖端奈米科學研究成果以中文轉譯即時傳遞給國人,以協助國內研發界掌握最新的奈米科技脈動,同時也有系統地收錄奈米科技相關活動、參考文獻及研究單位、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產學界一個方便的知識交流窗口。網站主持人為蔡雅芝教授。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5月 重設

・2013/05/30
美國研究人員製作出第一個可藉由外加電壓調制性質的電漿子奈米天線(plasmonic nanoantenna)。此天線元件包含石墨烯(graphene),並且操作頻率位於中紅外光波段。該裝置可望應用於許多領域例如多分析物探測器、可更改組態之超穎表面(reconfigurable metasurface)以及光電設備等。
・2012/05/31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讓石墨烯傳導更大電流的新方法,他們捨棄傳統的二氧化矽基板,而將石墨烯成長於或轉移至合成鑽石或超奈米微晶鑽石(ultrananocrystalline diamond, UNCD)基板上。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發展高頻電晶體或透明電極,並且可望取代銅成為半導體晶片中的內部連線。
・2012/05/25
只有一層原子厚的石墨烯能吸收超過 2% 的可見光,已經夠令人意外,最近美國科學家還有更驚人的發現─石墨烯在遠紅外光和微波波段的吸收率高達 40%。這項發現開啟了石墨烯在透明兆赫光電子學、兆赫頻率與紅外光波段的超穎材料、隱形斗蓬(cloaking)以及轉換光學(transformation optics)的應用契機。
・2012/05/15
在製造單壁式奈米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CN)時,金屬性與半導性碳管會同時產生,儘管兩者皆有其應用價值,但混在一起對於製作奈米碳管電子元件而言卻是一大困擾。最近美國與南韓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簡單的新方法,能以聚合物有效率地分離出半導性奈米碳管。
・2012/05/10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能將紅光轉變為藍光的新材料,此倍頻(frequency doubling)技術又稱為二次諧波產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是利用名為奈米杯(nanocup)的特殊三維電漿子奈米結構來達成。
・2012/05/07
日本與法國科學家發現在石墨烯上製作蜂巢狀的氫端奈米孔陣列,可使石墨烯在室溫下展現鐵磁性。研究人員相信此磁性來自於奈米孔結鋸齒邊緣的電子自旋。該現象有助於製作不含稀有元素、輕薄透明且可彎曲的磁鐵,也可用來發展利用邊緣極化自旋操作的新型自旋電子元件。
・2012/05/06
荷蘭科學家發現熱載子在量子點中的冷卻速率與量子點所處環境有關。相較於分散在溶劑中的量子點,熱載子在構成導電薄膜的量子點內較快冷卻。由於熱載子越慢冷卻太陽電池的效能越高,因此量測熱載子在量子點中的冷卻速率是相關應用上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