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agnellina
繼 2013年的婚姻殺手、2014年的春節恐慌症,敝熊今年此篇賀歲鉅獻(?)文章,將利用這些電影扼要介紹11個學派的核心理論,並輔以14部電影,這片單讓大家過年不孤單,從初一看到初五都看不完(光速逃)。
上篇已經介紹了七部電影、七個心理治療學派,下篇就讓我們廢話不多說得直接開始吧!
「別人覺得你是誰並不重要,重點是你覺得你是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做那些別人期望你做的事情。」
《理論簡介》
從前面的阿德勒與存在主義讀下來,你會發現西方人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但在華人文化中,我們重視文化的傳承、也重視前人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會感恩前人、光宗耀祖,而不是只顧自己,例如你開一家麵店,會希望店名是「吳氏乾麵」而不是「吳宗憲乾麵」(ㄟ~厲害了!)。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失去了自己。
講的很簡單,但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是何其困難(想想你的春節恐慌症)!我們要如何在維繫和諧的情況下,又能表現出真誠一致的自己?羅傑斯(Carl Rogers)也說:「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衝破行為的表面,接觸那深藏在底下的真我?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自己?」身為一個治療師,又要如何才能拿出真實的自己去和個案工作?
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就是打開你的心,與他人建立真實而接納的連結。更進一步地說,如果生命三元素是陽光、空氣、水,那麼羅傑斯所統整出的心理治療三要素就是:真誠一致(congruence)、無條件積極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與同理性的了解(accurate empathic understanding)。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建議,而是一種「被懂」。如果有人能苦你的苦、痛你的痛、在乎你的在乎、了解那些對你來說糾結又矛盾的情緒,那種被接住的感覺就像是墜落到棉花上,一種欣慰就會油然而生。
911之後失去妻子小孩的查理,陷入嚴重的創傷後憂鬱(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情緒變得麻木、解離、不願意相信別人,他的岳父母都不解為什麼他不把已逝的親人照片放進皮包裡,他一直逃跑,連續好多次心理治療,總是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或是治療師的乳溝(p.s.治療師安琪拉由絕美空靈的Liv Tyler飾演),用耳機隔絕與外界的溝通。直到多次治療都毫無進展之後,安琪拉跟他說「你不一定要跟我說,但你可以跟你信任的一個人說。這些事情總是要被說出來、被聽見,療癒才成為可能。」
查理在一連串否認、阻抗之後走出治療室,轉身坐在一直陪伴他的好友艾倫身旁,才終於娓娓道來911那天的事情。艾倫只是靜靜的聆聽,但是那種與查理「同在」的感覺,讓他內心某一塊堅硬的冰塊溶解了。
「我不需要跟你說她的事也不需要看那些照片。事實是,我還是一天到晚看到她。在街上看到她、在別人的臉上看到她;比你手中那些照片更清晰。不管我走到哪,她們都跟著我。就是這麼可笑,我甚至看到那條該死的狗,我連看著德國牧羊犬都想到我那條貴賓狗!」
查理終於向他的岳父母說出這段話,終於可以,不再與世界為敵。
我們都是脆弱的,所以假裝堅強,因為這是讓我們活下去、與世界對抗的方式。但有些時候、有些人、有些關係,總是可以讓你卸下心防,說那些不曾跟別人說的話,傳達那些說不出口的悲傷,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人接住我們、與我們同在,縱使他們什麼都沒有說,單純的連結就很足夠。
「那些讓你恐懼的東西裡面,有屬於你的寶藏。」
謝謝你讀到這裡,所以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
進行完形取向伴侶治療一陣子之後,我發現和女朋友相處時,總會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她時常罵我:「你是白癡嗎?」
「當她這樣說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諮商師問我。「我覺得自己好像怎麼做,她都會不滿意。」我說。
「那個感覺像什麼?」她繼續問。
「我不知道,就覺得很無力。」我說,而且覺得有點難再繼續往下想了,因為對我來說,這已經是極限了。
「你說你在跟她相處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做什麼都不對,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想到這些讓你有什麼感受?」我開始覺得完形諮商師從頭到尾只問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感受」就好了,不過因為我還蠻相信她的(由此可見建立一個好的諮商關係多重要),所以就繼續往下挖挖看。
「我覺得很煩,為什麼怎麼做,都不能讓她滿意?」我說,面對著諮商師,女朋友在旁邊看著我。「你要不要把你的感覺跟女朋友說一遍?」她邀請我,我轉過去有點勉為其難地說了一次。
「每次妳生氣的時候,我想要安撫妳,可是不論有沒有安撫,妳都會把我推開,讓我覺得不論我怎麼做,都好像是不對的。」結果諮商師發現我說話的時候完全沒有帶感情,像是在唸稿一樣,所以她又邀請我在說一遍,然後盡量的投入自己的感覺。於是我又勉強地說說看,如此練習了兩三次,好像有一點感覺了。
「怎麼樣,剛剛跟她說的感覺是什麼?」「我覺得好像有一點難過。」這是我很久沒有感覺到的一種感受。
「你要不要想想看,你什麼時候有過類似的感覺?」她說。我花了很多時間,終於想起我和爸爸相處的一段回憶。
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人,而我又是個粗心大意的人,只要我一犯錯,他就會很大聲地斥責,我只好躲到房間裡面,不知道該怎麼辦。道歉也不是、解釋也不是、出去跟他抵抗又沒有任何效果。所以我學會了一件事,只要躲在房間裡面,雖然會被持續轟炸,但是這個痛苦的感覺是比較小的。久了以後,我開始漸漸的不去感受自己有什麼感覺,甚至已經忘記了,那些感覺是什麼。「不知道」、「無所謂」、「沒關係」、「反正我不會怎麼樣」變成我的口頭禪,並不是因為我壓抑自己的感受,是我已經「忘記」到要怎麼去感受。
「你要不要用空椅跟父親說話看看?」於是她用了傳說中的空椅法,雖然聽說過很多遍,不過親身去經歷,還是第一次。
「我覺得很煩,不管怎麼做你都會覺得我不好,所以我只好躲起來。」結果一邊跟「父親」說就一邊哭了。
我發現父親,其實是愛我的,只是他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所以就用生氣來表現。當我找回這個愛我的父親,我也同時擁抱那個受傷的自己。
《理論簡介》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現象場,反映你所經驗到的內在現實。例如,有些人常常會覺得自己「無感」,是因為你缺乏與它有關的現象場(有些人無法感覺到「愛」,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好好被愛的經驗)。你所需要的就是去體驗、去知覺內在外在的所有經驗。當你感覺到頭痛,可以問自己:是因為你感覺到什麼了嗎?嘗試用說的、用畫的,來滿足、彌補你心理的匱乏感。有些時候你會做一個惡夢,你幾乎已經忘記那是什麼,但是你還記得它讓你餘悸猶存,你也可以描述那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從完形治療的神經層次和防衛模式來看,過去我一直可以過得非常好,是因為我不嘗試感覺我的感受[21]。只要這樣,別人對我的責罵和討厭,都不會讓我受傷。停在這個「虛偽」層雖然有很多好處,可是總是會覺得讓我想要逃開什麼東西。完形治療創始人波爾斯(Fritz Perls)認為,覺察(awareness)是療癒的開始,所以當你感到恐懼或害怕的時候不要一直去問「為什麼」(Why),而是要停下來問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What)。當你終於不再抵抗、逃避你的感受,才能好好地去經歷接觸恐懼。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只是一位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守門員」──大悟
前面看了兩部西方人面對死亡的方式,我們東方人又是怎麼看待死亡的呢?《送行者》描述小林大悟在大提琴夢碎之後,返回鄉下父母留下的空屋,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納棺師的工作一開始讓他自己跟身邊人都不能接受,但隨著和師傅兼老闆一同工作的過程當中,他逐漸看到了對生命的尊重,想起那些被他壓抑已久的畫面。透過納棺,他終於能夠好好地和新裡的父親和解、說再見。
你也有一些說再見之前,來不及說的話嗎?那些卡在你生命中的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又是如何影響你目前的生活[22, 23]?那些你一直不願意去面對的情緒與關係,是否一直藏在心裡面騷動著你<7>?
每個恐懼裡面都有寶藏,新的一年,許自己一個尋寶的機會。
「所謂長大,其實就是越變越像你爸媽的過程,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
「一個人的議題,同通常也是整個家庭的議題。」
《理論簡介》
在陪伴青少年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典型的現象是:通常一個有狀況的孩子,他的問題行為通常只是家庭議題的「症狀顯現」。如果你去中小學找一個時常打架滋事、性關係複雜、情緒起伏很大、或是人際相處有困難的孩子,你會發現他要不就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要不就是飽受言語或行為的暴力[24-28]。
為什麼會這樣?
保溫(Murray Bowen)的家族系統理論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傳遞」(Transmission)[29]。不合的夫妻會把他們的焦慮、行為模式傳遞給孩子,在外面工作受氣的父親,回家發脾氣在母親身上,母親可能透過不說話、哭泣、打小孩來把這份情緒「傳」給小孩。這樣的「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8>其實也是一種「聚焦小孩」的過程,讓無力抵抗的孩子變成家庭情緒系統中的代罪羔羊(scapegoating)[30]。
我相信有些人受不了家裡面的紛紛擾擾,大學之後就搬出去住,而有時候跟家人的距離遠了,心反而近了,這就是一種「分化」的過程[31, 32]。當你終於能好好地區分家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你的生活也會漸漸脫離風暴圈的侵襲。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走得了。
《八月心風暴》中的艾菲(Ivy Westo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姊妹當中,在酒鬼詩人父親貝弗利(Beverly Weston)與藥物成癮暴躁母親維奧利特(Violet Weston)所組成家庭中待最久的她,卻在父親死後的餐桌聚會上,遭到母親與姊妹們最嚴重的揶揄。因為長年以來家庭裡面累積的焦慮都「傳」給了她,讓她極度的沒有自信,不敢說出自己暗戀的對象,還要忍受家人的冷嘲熱諷。
整部影片裡面你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議題,彼此糾結又互相引爆,雖然不是戰爭片,卻有濃濃的火藥味,每一句話背後都是暗潮洶湧,千絲萬縷,但每個人的自我卻又是空虛、不被愛、又沒有根的,所以才會互相攻擊、彼此傷害。就像是貝弗利在影片一開始朗誦 T.S. Eliot《THE HOLLOW MEN》的那首詩:
「我們是空心人,我們是稻草人,我們依偎在一起,腦中塞滿了稻草,哎!」
(We are the hollow men,We are the stuffed men,Leaning together,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
如果你也生長在一個高度糾結、情緒高張的家庭,甚至是好不容易才脫離原生家庭的那場惡夢,你一定可以在這部影片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選擇,而是為選擇負責。」
《理論簡介》
創立現實治療的 William Glasser認為[33],所有你遇到的困窘都是由三個原因造成:
例如,你之所以會覺得回家過年很辛苦,或許並不是回家本身,而是回家讓你得面對自己仍然單身的狀態,或是在被詢問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你終於得看見你長久以來不敢碰觸的「承諾」議題。
所以,你該思考第一件事應該不是「回家要如何因應」,而是「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你想要的是一段穩定的關係?還是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或者,你根本不想讓家人知道你的伴,怕他們知道之後會反對?當你看清楚你的擔心之後,也可以嘗試把這些擔心化為你的需求或目標[34]。
現實治療強調四個核心步驟(實際操作請見 四個心理學問答讓每天都是好日子今天要比昨天燦爛!):
發現了嗎?你之所以一直選擇那些無效的方法,是因為它通常也是種「飲鴆止渴」的方法,那些你所關心和渴望的需求,其實從來就沒有被滿足。
「我們之所以恐懼選擇,是因為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
如果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快轉生命當中所有不愉快的片段,你會想要買嗎?故事的主角 Michael Newman因為抱怨工作和家庭沒有辦法平衡,所以總是想要快轉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沒想到他這樣的選擇,讓他的生命進入了混亂、婚姻步入危機。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你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約翰.史崔勒基,《生命咖啡館》
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只是滿足短時間內的需求,可是長期看來,它跟我們生命的目的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你浪費很多時間在回電子郵件、做那些你根本不想要做只是因為老闆交代你做的工作、為了配合別人而委屈自己、甚至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我們之所以會做這些選擇,因為它們看起來可以緩解我們一部分的焦慮,但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
問問自己:如果可以慎重選擇,那些是你可以承擔的失去?
「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於錯誤的思考模式。
《理論簡介》
不論是貝克(Aaron T. Beck)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或者是艾里斯(Albert Ellis)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真正困擾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35, 36]。
例如,你的成長經驗可能告訴你,「只要成績不好,就是差的、沒有價值的」、「我必須得到所有的人喜歡」、「如果愛我的人離開我,那就是世界末日了。」,這些災難化、誇張化、或標籤化的句子,已經住在你的心裡很長一陣子<9>,當你遇到類似的刺激或情境的時候(例如工作或課業表現不好、深愛的人丟下自己等等),就會想起他們,好讓你在事實的傷害之外,再補自己一刀。
認知治療的目的,就是和你一起去挑戰、駁斥這些想法:我真的是很糟糕的人嗎?世界上真的沒有真愛存在嗎?只要我不被人喜歡,就真的代表我沒有價值嗎?但這些「挑戰與駁斥」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過程,更多的時候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要連根拔除往往比想像中還來得辛苦。
「有時候,需要一顆固執的心,才能敲開另外一顆」(Sometimes it takes one stubborn heart to crack another)──Tiffany
我自己的感覺是,我們是一個講究「感情」的民族,要直接跳到「講理」,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在給建議之前,兩人的「連結」仍然是重要的。
其實,一段治療性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就像《派特的幸福劇本》裡面的派特·索利塔諾(Pat Solitano,由 Bradley Cooper飾演,要不是網友 Mike 與 Pin-Ju提醒,我還以為又是亞當山德勒呢……)與蒂凡妮(Tiffany)的關係,一個是曾經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患男子,還沒有走出失婚的陰影,另外一個是個性古怪的年輕寡婦,兩個人因為「都服用過抗精神藥物」而搭上線,蒂凡妮利用「陪我練習跳舞,我就幫你挽回前妻的心」找機會和派特相處,卻也因為這樣使派特和他父親的關係越來越差。
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是蒂凡妮挑戰派特父親的非理性信念(至於內容是什麼我賣個關子,留給大家自己去看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大快人心,而蒂凡妮與派特之間的關係,讓兩個人的病情有要轉的跡象。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執拗的想法,就連艾里斯都為了治療自己的社交恐懼症,強迫自己到公園搭訕一百個女生,有沒有很瘋狂?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都有一些限制,我們才能相遇、相知、相惜、並且為彼此的生命,做一點事情。
「所有的黑暗,都伴隨著療癒的力量,所有你『以為』的問題,同時也攜帶著解決問題的勇氣。」
《理論簡介》
如果你很努力地從第一個學派看到這裡(給你拍拍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派都懷抱著一種「問題取向」的信念:人是有問題的、會遭遇到困窘的、會感覺到焦慮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挖掘那些悲傷的劇本、困住你的童年經驗,才能痊癒,從這些困窘當中解套。
可是後現代取向的治療師認為,和電器是不一樣的。
如果電風扇壞了你還可以才開來看看裡面發生什麼問題,少了或燒掉了什麼零件,修好之後又是「一條好電風扇」,這就是我們習慣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模式:找出原因,就可以修好它!
當你回去探索人的困境的時候,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我們所有困擾都是錯綜複雜的,你在感情上面的退縮,很可能跟兒時經驗有關,你在工作上面的沒自信,很可能跟家庭環境有關,而你之所以會對未來失去希望,或許是因為前任情人留給你的傷害太大,然後這些問題全部都會糾葛在一起,就像是被貓咪玩過的棉線,剪不斷,理還亂(喵星人:關朕屁事!)。
我們都忘記了,困擾你的事情「並不會」持續一直的發生,有些時候它沒有影響你那麼多、也有一些時候你的確想過一些「還算有效」的方法來面對它(例如離開現場、跑步運動、找朋友聊聊、甚至睡覺也算),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與其回去花大把時間從糾結的症狀當中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不如去想想「什麼時候問題比較不嚴重?」、「有沒有哪一次我曾經戰勝這個問題?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我又做了什麼?」,這就是「解決─建構」(Solution─Building)的新思考模式,不問原因,直接找方法[37]!
所以敘事治療透過說故事[38-40]、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透過各種問句[37, 41-43],嘗試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找到例外(比方說:如果你心中有一把尺,狀況比較不糟糕的時候大約是幾分?想像你一覺醒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事?),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看見你原本就有的、可以因應這個世界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只是要「轉換」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和看法,重新用不同的角度去敘說自己的故事。例如不少人參加了女人迷的失戀星球或是 NA經營的失戀三百天痊癒日記,這些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書寫自我療癒,漸漸可以靠近那些自己不願意碰觸的傷心。
「越大的不幸,越值得去經歷。」(the greater unfortunate the more worthwhile to experience .)──皮耶
這部法國片《偶然與巧合》,實也是在描述類似的過程。女主角在幾段感情之後幾乎迷失了自己,甚至在一次意外當中失去了她的愛人和兒子,於是她透過拍攝錄影帶的方式幫兒子完成他的生日願望,也踏上了一條找回自己的旅程。過程曲折離奇,好不容易拍好的帶子還弄不見,導演運用非常多的夾敘、倒敘、插敘這方式,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見和詮釋這個故事,女主角也從這個過程裡面,逐漸去放下、接受摯愛已經離開的事實。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個經驗是,當對方跟你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的時候,你不知不覺地也會透漏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且在這種以故事引故事、以真引真的過程當中,即使只是簡單地專心聆聽,也可以達到療癒的效果<10 >。
這就是說故事的療癒力量[38]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宮二
《理論簡介》
「其實我們就算讀了這麼多的心理學,和年紀八、九十歲的奶奶知道的相比,還是差不了多少。」我記得要從台大心理所畢業的前幾天,一位學姐側著頭這樣跟我說,夏天的風拂過她的空氣瀏海,靜靜地停在我們之間。那時候自視甚高的我總是覺得,怎麼可能差不多,我們一定了解更多人的心理歷程啊!
但到彰化唸書的這些日子才逐漸發現,其實很多療癒的方法根本不心理也不科學,都像「好折凳」一樣藏於民家之中。舉凡陰陽五行、太極兩儀、順天道而生、中庸易經[44, 45]、果報輪迴等等,都是我們的古老智慧。例如,小時候每次要考試之前,不是都會把准考證拿去放在文昌帝君前面的桌子上嗎?如果去到一些不乾淨的地方「卡到陰」,臨床上面我們可能會說是「瘋狂」(Mania)症狀,可是有一些父母也會去廟裡面請師父「祭改」一下不是嗎?
即使撇開這些看似不科學的民宿療法,當我們在職場上面遇到人在你背後捅刀的時候,除了會戴尾戒之外,你可能還會默默地說:「沒關係,人在做天在看,總會有報應的!」;當我們遇到婚姻上面的困難,也會安慰自己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合」、「可能是自己上輩子欠他的」等等。這些來世、因果的概念,又何嘗不是一種認知上面的轉念?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這最後一次的課堂當中,大家都分享自己過去由於一些宗教儀式或者是老祖宗的價值觀,讓自己的情緒或狀態比較好轉的經驗。一個同學說他考前用念阿彌陀佛來放鬆,常常唸到後來變成阿密特(阿妹我在這!),另一個同學說她媽媽在觀落陰之後,發現婆婆的前世,竟然是自己的媳婦,因為這樣的「理解」,一秒化解了糾纏10多年的婆媳問題。我聽了心裡OS:這問題如果拿到精神分析來解,到婆婆死前可能還不一定解得開啊!
甚至在婚喪儀式上面的禁忌習俗,拜堂、奉茶、大小定聘[46]、誦經、擲筊、合掌、禱告、摺紙蓮花、燒金紙等等[47, 48],其實這些存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種種儀式,說穿了效果都是一樣的:換得我們的內心的安寧,找回心裡的平靜——老祖宗們不是跟心理治療在做類似的事嗎?
談到本土的治療與處世觀,《一代宗師》大概是這十四部影片當中,唯一一部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任何一句廢話的電影,由此可見老祖宗的智慧真是盡在不言中啊(感恩祖宗!讚嘆祖宗!),所以我也不廢話了(明明就是沒力氣打了),直接節錄8句經典台詞給大家(想看更多經典台詞與影評,請參閱一代宗師經典對白):
橫跨11個學派、14部影片,整個學期下來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疾病與症狀都是有功能的。你之所以會一直遇到爛人、自討苦吃、壞習慣改不掉、甚至是持續憂鬱,都是因為你從這些「看似讓你痛苦」的事情當中,獲得某些好處。下面這張好棒棒統整表比較各學派對於「自討苦吃」的看法(或許你又會倒吸好幾口氣,所以我們得知看這篇文章可能要自備氧氣筒)。
學派 | 為什麼我們總是抗拒改變,自討苦吃? |
精神分析、客體關係 | 疾病的功能性與強迫性重複。你之所以會重複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是因為在潛意識裡面,它帶給你某種快感。可能為了懷念你和照顧者的關係,或是重現你早期依戀關係中的某些經驗。你透過重演過去的悲傷劇本、收集痛苦的點數,去滿足你內心的慾望,換取一個「你看吧!果然是這樣!」的結局。 |
榮格心理分析 | 陰影。那些讓你痛苦抗拒又逃不掉的事情,就是你的陰影。每個陰影都有它的功能,也因為這樣,不論你多抗拒,它都會繼續跟隨著你。 |
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治療、現實治療 | 虛構的目的論。你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你「選擇」痛苦。選擇之所以帶來焦慮,是因為每個選擇都有其後果,那些看似讓你痛苦的選擇,其實也某種程度上帶給你滿足,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透過表現憂鬱痛苦,來換取其他人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
完形治療 | 未竟之事。那些你一直重複的痛苦行為,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去體驗與經歷它,你一直逃跑(碇真嗣:不能逃!不能逃!),但它的能量從未消退,所以每當你遇到類似的情境,還是會「陷下去」,直到你真的睜開眼,出乃面對! |
認知治療 | 固著的基模(Schema)。那些重複讓你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有關它的思考。相信這些信念讓你覺得痛苦但是同時又「安心」。你可以念一下這些句子:「反正我就是會被遺忘的」、「我本來就不重要」、「算了啦,反正我這麼糟糕」、「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愛……」。怎麼樣,念完是不是有某種「悲觀的爽感」?你之所以抗拒改變你的信念,是因為改變是未知的,但痛苦是習慣的。 |
家族系統理論 | 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或是家族規則(Family Rule)。如果你重複做一些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回去看看你的爸媽或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你不過是在重演他們的模式而已(不相信嗎?《你在那好嗎?》這部18分鐘讓人淚奔的影片道盡了一切)。 |
後現代取向 | 例外。前面許多學派都在唱衰你,搞得好像每個人的人生大戲都有一個充滿傷痛的故事一樣。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根本沒有什麼「永遠都在自討苦吃」的人!一定有某些時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然你是怎麼「活」到今天的?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背後同時也蘊含著痊癒的韌性與力量。 |
「電影,是窮人的心理治療。」一個心理師說,裡面大量的隱喻與投射,讓人默默地去看見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部份,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觸碰某些感動、靠近某些柔軟、甚至,讓你想起一些人、一段關係、一片被你遺忘的回憶。事實上,已經有大量的電影治療在醫院與學校被實踐[51],電影提供不同的視聽刺激與角色取替,如果從敘事「以故事引故事的觀點」,有時候藉由角色的故事,可能也可以勾起自己的故事。
你呢?有沒有哪部電影一直住在你心裡?它療癒了你心中哪一塊原本要崩壞的地方?或者,你曾經在哪部片裡,遇見你自己?
理論派別 | 代表學者 | 推薦影片 | 精采度 | 治療相關度 | 歡樂度 | 總評 |
1.1古典精神分析 | Sigmund Freud | 《瑪麗公主》 | ♥♥♥♡♡ | ♥♥♥♥♥ | ♡♡♡♡♡ | 8 |
1.2自我心理學 人際精神分析 當代克萊恩學派 | Anna Freud
| 《鋼琴教師》 La Painiste | ♥♥♥♥♥ | ♥♥♡♡♡ | ♡♡♡♡♡ | 7 |
1.3英國客體關係學派 身分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 | Melanie kleinian Heinz Kohut W. R. D. Fairbairn | 《雙面誘惑》 Die Unsichtbare | ♥♥♥♥♥ | ♥♥♥♡♡ | ♡♡♡♡♡ | 6 |
1.4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技巧 | Otto Kernberg Roy Schafer Jacques Lacan | 《女生向前走》 | ♥♥♥♥♥ | ♥♥♥♥♥ | ♡♡♡♡♡ | 10 |
2.榮格心理分析治療 | Carl Young | 《黑魔女:沉睡魔咒》 | ♥♥♥♥♡ | ♥♥♡♡♡ | ♥♥♥♥♥ | 11 |
3.阿德勒心理治療 | Alfred Adler | 《心中的小星星》 | ♥♥♡♡♡ | ♥♥♥♡♡ | ♥♥♥♥♡ | 9 |
4.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 Viktor E. Frankl | 《一路玩到掛》 | ♥♥♥♥♥ | ♥♡♡♡♡ | ♥♥♥♡♡ | 9 |
5.個人中心治療 | Carl Rogers | 《從心開始》 | ♥♥♥♥♡ | ♥♥♥♥♡ | ♥♥♡♡♡ | 10 |
6.完形心理治療 | Fritz Perls | 《送行者》 | ♥♥♥♥♡ | ♥♥♡♡♡ | ♥♥♥♡♡ | 9 |
7.家族治療學派 | Nanthan Ackerman Carl Whitaker / Virginia Satir Murry Bowen Jay Haley / Cloe Madanes | 《八月心風暴》 | ♥♥♥♥♥ | ♡♡♡♡♡ | ♥♡♡♡♡ | 6 |
8.現實治療學派 | William Glasser | 《命運好好玩》 | ♥♥♥♥♡ | ♥♡♡♡♡ | ♥♥♥♥♥ | 10 |
9.理情行為治療 認知治療學派 | Albert Ellis Aaron T. Beck | 《派特的幸福劇本》 | ♥♥♡♡♡ | ♥♥♥♡♡ | ♥♡♡♡♡ | 6 |
10.後現代心理治療 敘事治療 | Steve de Shazer Insoo Kim Berg Michael white | 《偶然與巧合》 | ♡♡♡♡♡ | ♥♥♥♥♡ | ♡♡♡♡♡ | 4 |
11.東方及宗教心理治療 | 儒、釋、道 民間信仰 | 《一代宗師》 同場加映:《百日告別》
| ♥♥♥♥♡ | ♥♥♥♡♡ | ♡♡♡♡♡ | 7 |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