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183672825_c3a583cc92_o2183672825_c3a583cc92_o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經歷情緒的起伏,負向情緒尤其會對於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在面對負向情緒時,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選擇重新評估,有些人選擇淡定處理。但究竟哪一種情緒調控的方式比較好呢?

過去已經有研究顯示,情緒調控的方式,其實和情緒的強烈程度,以及個人的性格,都會有所影響。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是專注在日常生活中壓力源的不同,是否也會影響個體情緒調控的能力。

研究者請實驗參與者回報他們生活中的壓力源,並由另一群實驗參與者評定不同壓力源可否控制的程度,再計算出每位實驗參與者壓力源的可控制程度。這些實驗參與者被要求觀看會三段誘發悲傷的影片,在觀賞其中一段影片的時候,他們會被要求要重新評估,也就是說要將影片評估為較不悲傷的。實驗參與者在有無重新評估時,所感受的悲傷程度來評估他們的重新評估能力,如果兩種情境下感受的悲傷程度差異性越大,顯示他們有越好的重新評估能力。他們另外利用貝式憂鬱量表來測量他們的憂鬱程度。

結果顯示,若壓力源是較不可控制的,則實驗參與者情緒重新評估的能力越好,他們所感受到的憂鬱程度越低。但若壓力源是較可以控制的,則實驗參與者重新評估的能力越好,他們所感受到的憂鬱程度越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結果其實相當合乎邏輯,因為當壓力源是可以控制的,而個體卻傾向選擇不直接面對這些壓力源,而是重新評估情境,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反而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若壓力源是較無法控制的,只能選擇適應,而重新評估就是一種適應能力的展現,因此當個體重新評估的能力越好時,則越能夠適應,憂鬱程度自然比較低。

總結,不同人在面對負向情緒時,不見得用同樣的方法都有用;之前也介紹過,針對憂鬱症的病人,其實也是需要對症下藥,才能對他們的憂鬱狀態有所改善。所以,下次要幫助你朋友走出悲傷時,不要強迫他們接受你自己的方法,因為那可能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去看研究的原文:A Person-by-Situation Approach to Emotion Regulation: Cognitive Reappraisal Can Either Help or Hurt,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去看主要研究者Allison Troy教授的網頁,Troy教授主要的研究專著在情緒調控以及壓力和心理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 M. Huang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成語科學】聞雞起舞:勤奮背後的生理時鐘

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成就東晉雙傑...

5 天 ago

讓音樂成為啟動語言能力的魔法棒

音樂不只是興趣,更是孩子語言力...

7 天 ago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隨著汽車逐步邁向智慧化,一台車...

1 週 ago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希望,SMA 背針治療助力重啟生活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

1 週 ago

奈米定位是種超能力—abberior 共同創辦人班傑明.哈克

赫爾團隊再推超解析顯微術新作 ...

1 週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