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實驗老鼠常常應用在心理學領域,像是透過研究老鼠的行為,期待能將研究成果類比到人類的心智活動。
不過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以老鼠作為實驗對象,而且你非知道不可的經典實驗呢?今天就要來帶你一窺兩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美國的心理學家史金納 (B. F. Skinner) 被稱作是操作制約之父,他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箱子叫做「史金納箱」,用來做許多操作制約的動物實驗。
實驗一開始,史金納把一隻飢餓的老鼠放進史金納箱中,箱子中有一個桿子。老鼠在箱子裡到處亂跑,不小心觸動到桿子的時候,就會有食物掉出來。
後來,老鼠發現當牠壓到桿子第二次,又會有食物掉出來。久而久之老鼠就學會只要「壓桿子」就可以「得到食物」,屢試不爽。
因此,這種「壓桿子」的行為就是一種「操作制約的反應」,而那掉下來的「食物」就是獎賞。
這個實驗也可以拿來說明「正增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效應:只要壓桿子,就可以吃食物填飽肚子,因此當老鼠餓肚子的時候,去壓桿子就對了!
是什麼讓人們對毒品上癮?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毒品本身阿!
不過有個心理學家不是這麼想的:加拿大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大 (Bruce Alexander) 在 1978 年提出一個新的主張:居住環境可能會影響老鼠的成癮行為。
亞歷山大設計了兩種老鼠的居住環境:第一種是把一隻老鼠單獨放在一個 18×251×8 (公分)大小的籠子裡,籠子裡面只有兩種水可以喝,一種是水,一種是嗎啡水。
第二種是把很多隻老鼠放在邊長 8.8 公尺的正方形沒有天花板的大箱子裡,地板鋪著一層木屑,大概有 12 個小籠子可以探索,還有一支長 70 公分的爬桿可以玩(這就是所謂的「老鼠樂園」),同時也只放了水和嗎啡水給老鼠們喝,然後觀察在兩種居住環境下的老鼠會主動去喝哪種水。
實驗結果發現,當老鼠獨自在籠子裡容易因為飲用過量的嗎啡水而致死;而住在「樂園」裡的老鼠則不太會選擇去喝嗎啡水。所以說導致老鼠對毒品上癮的,其實是有沒有一個「可以和其他同類產生連結」的居住環境。
從這兩個經典實驗我們知道,心理學家們可以從設計不同的實驗情境,觀察老鼠的行為來推測牠們做決策的心路歷程,並嘗試類推到人類的心智活動。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可以對這些實驗老鼠們多一份敬佩,也感謝牠們對心理學界知識的貢獻。
更多跟實驗動物有關的故事?自己去找吧,我把站內的延伸閱讀都放在下面鏈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