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3年 重設

・2013/12/18
人會成為犯罪事件中的受害者,背後有很多的條件因素,如果去除其中的幾項因素,就能抑制犯罪發生,比起犯罪後實施嚴厲刑罰的效果更好。災害預防有類似的邏輯,災後重建的工作,其實正是在提升社會的「韌性」,預防下一次災害的轉機。李宗勳教授於1999年開始擔任從事中央警察大學的教職,就恰逢921大地震,開始從事災後重建相關的研究計畫。身為警政體系的教師,時常分析由上而下的體系編制,也從事行動參與式的研究,由下而上感受在地。在這些年雙向的反省與研究歷程中,他的體悟是什麼?本專題將與各位分享。
・2013/12/17
實踐社會價值的各種工作形式有很多,社會工作者是站在第一線,他們在長期的實務參與中一再學習新的人、事、物,社工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不單憑價值理想支撐,從實務洗鍊出的理論和專業是綜融性的。究竟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中,社工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價值理念及運作邏輯是什麼?台灣的災後重建的情境出了什麼結構性的問題?本專題邀請到實務經驗豐富、兼具管理及社工專業的陸宛蘋老師,提出她的見解。
・2013/10/30
狂風豪雨過後,倒下的不只是行道樹,可能還包括你正在使用的無線網路。2013年5月25日,龍捲風侵襲美國中部的5天後,防災科技實驗室(Disaster Tech Lab)即發表《Moore, Oklahoma Wireless Signal Assessment》調查報告,憑藉免費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簡稱App)服務迅速完成無線訊號評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