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1年 重設

・2011/12/14
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重力結構,就像是地球上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一樣,星系團彼此間或星系團和週邊環繞的熾熱氣體之間都會有交互作用。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研究發現,生存在星系團或星系群中的星系得繳「入場費」,進入星系團後,星系中的低溫氫氣會被剝奪。
・2011/12/02
在一篇位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期刊網站頭版位置的論文中報導,一個由四位 UO 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隊描述開發出一種環狀胺硼平台稱為 「BN-methylcyclopentane(BN-甲基環戊烷)」。除了其溫度與穩定特性外,還具有無任何相變的氫脫附(hydrogen desorption)特色,那很乾淨、快速且能夠控制。它在脫附時使用可輕易取得的氯化鐵當作催化劑,並允許將用過的燃料(spent fuel)回收成「填充狀態(charged state)」。
・2011/11/16
位在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LMC)中的劍魚座30(30 Doradus),俗稱蜘蛛星雲或狼蛛星雲(Tarantula Nebula),是全天空最大的恆星形成區。在星雲中心有近2400顆大質量恆星,集眾星之力的輻射及恆星風,自然強得不得了。被強烈輻射與恆星風推擠之下,星雲仍在不斷擴張中。天文學家最近利用星雲中熾熱而明亮的X射線氣泡結構來建構這個星雲的大尺度結構及演化狀況,同時發現大質量恆星產生的強烈輻射壓不再是現階段雕刻星雲的主力來源。
・2011/11/16
到目前為止,一般認為第一代恆星應該是宇宙從誕生至今,所有恆星中最大的,有些甚至可高達數百倍太陽質量。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天文學家Takashi Hosokawa等人,利用電腦程式模擬宇宙初期的狀況,在耗費數星期的演算之後,結果卻出人意料之外:那些宇宙最初誕生的第一代恆星,在完全成熟後,質量仍比先前理論預測的還小很多,只有數十倍太陽質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