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1/22
2011年7月6日,一顆比Lovejoy彗星還小的另一顆掠日彗星—C/2011 N3(SOHO),衝入太陽大氣層,可是不若Lovejoy彗星那邊幸運,因為這顆彗星在離太陽表面僅約100,000公里之際,被太陽徹底摧毀。一切過程,都被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記錄下來(點此觀看動態影像 [Quicktime video] )。雖然之前看過眾多掠日彗星消失在太陽附近,但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目睹彗星近距離越過太陽表面並消失的整個過程,讓天文學家們相當驚訝又興奮。
・2011/12/07
冥王星表面是由氮冰所組成的薄殼層,在其下方則是水冰殼層。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行星科學家Guillaume Robuchon和Francis Nimmo等人計畫探究冥王星冰層下方是否有海洋存在?如果有海洋存在的話,那麼在冥王星表面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特徵?Robuchon等人利用電腦模擬冥王星的熱能演化模式,看看冥王星表面冰殼會如何隨其下方的海洋而改變。諷刺的是,最容易看出特徵的狀況居然是如果下方沒有海洋存在之時。
・2011/11/28
1970年代,俄羅斯的月球19號和22號太空船首度偵測到月球電離層的證據。當它們以貼近月表的軌道環繞月球時,這2艘太空船感應到有帶電物質散佈在離月表約數十公里高的地方,帶電物質密度最多可達每立方公分1000個電子的程度,大約是任何理論可解釋的1000倍以上。當月球掩過遙遠電波源的過程中,電波訊號穿過月球邊緣的瞬間,電波天文學家也發現月球電離層存在的證據。
・2011/11/24
宇宙中的大部分重子物質(baryonic matter) 是帶電粒子和離子,即所謂的「電漿(plasma)」。電漿流可在各種大小的空間尺度中移動,穿透行星之間的行星際空間,也會穿越恆星之間的星際空間或星系之間的星系際空間。當超音速(supersonic)電漿流遇到如行星或恆星磁場、另一股速度慢一點的物質流等阻礙時,會產生震波(shock wave,或譯為衝擊波)。
・2011/09/04
NASA的科學家先前已表示,Apophis這顆在2004年發現的小行星,其實不太可能撞擊地球,而且它還有可能會先分裂成許多小碎片、以更小的規模撞擊地球,但目前來說,它已經是對地球可能帶來威脅的,最大的一顆近地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