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妤寧
陳妤寧
38 篇文章・ 0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1/20
在美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能源最後都以熱能的形式溢散於大氣,例如重型機械和大型交通工具排出的廢熱。不過這種「浪費」在 MIT 熱電實驗室的研究下開始出現了改變的曙光。由麻省理工機械工程系的教授陳剛(英譯:Gang Chen)和休士頓大學物理學系的教授任志鋒(英譯:Zhifeng Ren)共同創辦「GMZ Energy」公司,推出一款新的熱電裝置「TEG」,它的功能是將運輸工具產生的廢熱轉換為電力,並將這些電力回饋給運輸工具本身使用。
・2014/10/28
工研院綠能所的闕棟鴻博士完整地介紹了作為再生能源典範的德國經驗,包括其中的利弊得失、目前能源轉型的成果和面臨的挑戰。
・2014/08/30
提前預測地震何時何地來臨,是許多科學家尚在追尋的聖杯,然而地震「預警」已是可行的科技。和「預測」不同,「預警」是在震央已經發生地震時,利用線路傳輸速率的比地震波波速快的原理,為距離震央較遠的地區,爭取數秒的預警時間。
・2014/08/28
在火山爆發之前,岩漿總要先融化吧?世界上那些最險惡火山地底下的岩漿,99%的時間都處於冷卻且堅固的狀態,這表示了在岩漿「預熱」的時候,火山學家們可以視之為一種火山爆發的警訊。
・2014/08/02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在台南和高雄分別佔地 1043 和 570 公頃,園區內產業含括半導體、光電、太陽能、LED、精密機械、通訊和生技。一旦發生災害, 可能引發複合型災害,對於勞工安全和工廠產能都會引發巨大損失,在防救災的課題上,需要思考多於一般都市防災之外的工廠管理思考面向。
・2014/08/02
究竟什麼是天然災害告警系統(DWS)?除了即時偵測之外,高鐵平日有未雨稠繆的措施嗎?面對旅客抱怨延誤時,高鐵仍選擇暫停行駛的考量為何?本篇專訪邀請到了台灣高鐵營運安全室的蘇文傑經理、以及行控中心的任以永副主任,為我們深入淺出解答這些問題。
・2014/08/02
隨著資通科技的發達和普及,救災相關的平台在網路上紛紛湧現。工研院開發的「GeoThings 救災資訊協調平台」,著眼於如何在大量的資訊流之中,提供救援單位更好的協調工具,也透過災情回報的機制,讓救援單位更了解各地的物資與人力分布情形,避免社會資源的重複和浪費。
・2014/06/25
近年來全球暖化議題發燒,龍捲風的數量是否會隨著氣候暖化而有所變化呢?科學家們大致同意氣候變遷會引起更多的「極端氣候」,但對於全球暖化下的龍捲風會如何發展卻還未有定論。民調顯示美國人認為氣候暖化是造成益加猛烈的龍捲風的元兇,然而氣候學家表示這種想法並不完全正確。
・2014/06/25
颶風的名字也會影響災害帶來的傷亡率?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歷史上以女性為名的颶風,較以男性為名的颶風造成更嚴重的傷亡。原因是人們潛意識認為前者較不具殺傷力,因此較為輕忽災前準備。
・2014/06/10
災難發生初期,負責急救或處理外傷的醫療援助通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災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協助。本專題訪問了曾長期追蹤九二一大地震災民心理健康的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副院長周煌智醫師,讓我們更瞭解精神科醫生在災難醫學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