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之都Hafen City/與水共舞的治水思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afenCity 航照圖(圖片來源/hafencity.com/

文/董冠麟|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在2006年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向全球揭漏了全球暖化及極端氣候的事實,其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2007年發表了AR4的氣候變遷報告;各國除了開始持續鑽研極端氣候的研究外,各國政府也開始將極端氣候可能形成的災害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課題。

台灣,作為一個災害種類多樣及受災潛勢人口比例高出全球平均的國家;如何打造兼具災害應變及富有生活意象的國土空間呢?2013年底,我與台大地理系同學們及系上林俊全老師一同前往德國、瑞士及列茲敦斯登參訪;從踏上歐洲大陸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期待行程最後要到訪的漢堡市Hafen City──一個兼具防洪及生活意象的新興都市。

HafenCity都市計畫簡圖(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公務出國報告)

Hafen City譯為「港口新城」,Hafen一詞在德文中是指「港口」,Hafen City位於易北河道上,為易北河道上孤立的島嶼,早期稱作Kehrwieder和Wandrahm。由於地勢相對低漥,19世紀以前,不穩定的易北河水位變化經常使這座島嶼氾濫形成沼澤,荒廢、危險的島嶼成為了早期人們放牧的場所及死刑處刑場。工業革命後,由於此區具有航運潛力,因而開始受到重視,漢堡市官方在此區開始設立船塢、造船廠、人工碼頭及鐵路車站等;到1886年時,HafenCity已成為漢堡的重要碼頭開發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航運技術革新,貨物轉運集中裝箱化的發展,港口腹地有限的HafenCity前身失去其航運優勢;為了避免與現代化港口的競爭,漢堡市政府開始思考如何使這座城市賦予新的意義,使其再次蓬勃。

由於HafenCity四面環河,早期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因此,漢堡市政府以「Return to the city – Return of the city」(返回城市-城市的回歸)為開發願景,希望以此區的發展歷史作為都市重新開發的主軸。終於,在1999年10月,由Kees Christiaanse/ASTOC 所率領的德國團隊爭取到HafenCity的開發計劃。

HafenCity開發計劃總面積達157公頃,總投資額高達90億歐元,並預計在2020至2030年間完工,計劃的目標包括:「制定公共空間及綠地」、「防止水患的永續都市」、「活化此區老舊區域、兼顧歷史建築的保存」、「透過住商混合達到地區發展均衡」。整個HafenCity的開發計劃中,防洪為計畫的核心目標;此外,如何能夠具兼生態及休閒等目的,也成為計劃中不可忽略的課題。

踏訪歐陸的第七天早晨,一行人從漢堡港乘著船沿著易北河往上游抵達了HafenCity,踏下船的那一刻,HafenCity的河岸景觀立刻令人感到震懾──眼前不是台灣河畔旁,將都市建物與河川劃清界線的堤防;相反地,客船直接將我們載進了這座城市,不用穿越一道厚厚的混凝土牆進城,這樣的景觀對傳統防洪工程的認知是一大衝擊。「歐洲人很喜歡接近水」,林俊全老師說著,這也許是在歐洲很少看到堤防的原因吧?我這麼想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樣的河岸到底是如何防止洪水氾濫的?柏林自由大學的地理學者Jacob Hardt帶領一行人探索HafenCity都市開發計畫的秘密。

防洪的都市設計

浮動式碼頭(圖片來源/creative-germany)

船運為HafenCity在尚未有軌道運輸前主要的對外交通方式,當地的深具意義的發展歷史也使HafenCity在今日仍保留著港口的城市意象。然而,為了因應潮水及易北河口水位的變化,在港口的更新過程中,HafenCity的港口被設計成漂浮型的碼頭(Floating docks),圖中黃色柱狀物為固定浮動港口水平移動的立柱,由於受到水平方向的固定,港口不會隨意移動、只會隨著水位高低變化浮動。

漫步在HafenCity河畔,會感覺到身為行人的你高出河面許多,但卻也不那麼遙遠。在HafenCity周圍的河畔,平面人行空間及自行車道等路面皆在海平面高度約4至5.5公尺處;此外,建築物與街道則必須加高至海平面7.5至8公尺之高。歐洲人生活中不能沒有河畔,也因此,克服洪水的工程技術上,他們拒絕了高聳的堤防並選擇了加高島嶼高程。

HafenCity河畔的人行道及腳踏車道規定須高於海平面4-5.5公尺;建築物與街道則須高於7.5-8公尺 (圖片來源/worldchanging)

除此之外,HafenCity也將其河畔打造成兼具防洪及休憩的公共空間。階梯狀的設計提供了假日休閒表演最佳的展演空間,空間中的綠地也成為洪水氾濫的滯洪池,當水勢高時,綠地的土壤可吸收多餘的水,緩衝都市受洪水的衝擊。而正當我們更仔細地往街道建築物側走訪時,我們發現,HafenCity建築物的防洪秘密和都市設計時的巧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階梯狀的空間搭配綠地可以作為休憩空間使用及防洪之滯洪緩衝帶(圖片來源/worldchanging)

行走在HafenCity的建築物一樓,會發現自己能夠暢行無阻。在HafenCity的公共空間規劃時,為了考量到公共空間室內外的整體連通性,特別規定一樓的空間只能為公共通道、餐飲或咖啡廳等用途,尤其不得作為住宅使用,並且二樓以上才能有警衛管制及作私人使用。而在河畔的建築物一樓也可以觀察到每道門都是開放式的防水閘門,當河水淹到一樓街區時,可將防水閘門關起;由於一樓為公共使用空間,市政府也可減少洪水事件發生時,私人財產的損失補償等業務。

在河岸邊建築物的一樓可見到每扇門都是開放式的防水閘門(作者攝於2014/01/17)
在河岸邊建築物的一樓可見到每扇門都是開放式的防水閘門(作者攝於2014/01/17)
興建中的易北河愛樂廳(作者攝於2014/01/17)

 

在HafenCity新建成的建築物中,有許多結合傳統貨櫃堆疊意象的建築物,這樣的建築特色不僅使HafenCity傳統的港口意象能夠依舊保留;二樓的向外擴建也增加了建築物的使用空間。此外,HafenCity於2007年起建立起一棟新的歌劇院,名為易北愛樂廳,建築外觀上擁有破漁網狀的造型,並直接在原先用以儲存茶葉和可可粉的港口倉庫上頭,往上加蓋成全玻璃帷幕的建築,讓新舊建築巧妙融為一體。

拜訪過HafenCity,不免讓人想到大台北都會帶的大直、三重、蘆洲以及社子島等地;這些地方都是大台北都會帶的相對低漥處,現行台灣的治水觀念是以一百年洪水頻率興建堤防、台北市則為兩百年洪水頻率;然而,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在台灣許多降雨測站皆創下200年洪水紀錄,甚至有2000年洪水紀錄者;究竟未來國土空間規劃該如何因應災害發生,並兼顧都市生活空間的彈性,我想,HafenCity的城市思維,反映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與自然關係想像,也許會是未來面對這個需要深思的議題時,可以參考的。

本文原刊於《GeogDaily‧地理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