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今年在氣候變遷上,在台灣最有感的應該除了逐漸變長的夏天,應該就是 10、11 月突然變多的颱風了吧。而對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打手來說,近年最有感的搞不好是全壘打莫名變好打了?
怎麼回事?氣溫升高跟本壘打有關係嗎?
一項由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University)地理系助理教授賈斯汀·曼金(Justin Mankin)的研究團隊便指出,近年來,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比賽中出現全壘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這背後並非單純源自於球員實力或器材進步,而是可能與氣候變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氣溫上升降低了空氣密度,使得擊出的球能飛得更遠。
研究團隊分析了 1962 年至 2019 年間超過 10 萬場 MLB 比賽的數據,以及 2015 年至 2019 年間 22 萬次擊球的紀錄。結果發現,2010 年至 2019 年期間,超過 500 支全壘打可以歸因於氣溫高於平均值所引發的空氣密度降低。換句話說,全球暖化的間接影響每個賽季平均多帶來 58 支全壘打。
他們的研究結果於 4 月 7 日發表在《美國氣象學會公報》(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上,顯示在 2010 年至 2019 年間,由於全球暖化導致的高於平均氣溫,超過 500 次全壘打可以歸因於此,平均每個賽季增加 58 次全壘打。
「隨著溫度上升,空氣密度降低,這背後有非常明顯的物理機制在運作,」賈斯汀·曼金說,「棒球是一種彈道遊戲,在溫暖的天氣裡球會飛得更遠。」
我們可以說棒球比賽本質上是場「彈道學」的展示,當氣溫升高,空氣密度下降,球體在飛行過程中所受阻力減小,自然會飛得更遠。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氣候變遷在這段期間內對全壘打數量的貢獻約為 1%,但如果碳排放持續增加,到 2100 年,這個比例可能飆升至 10%。換句話說,研究團隊估計到 2050 年,每年將增加 192 次全壘打,並在 2100 年攀升至 467 次。
為了避免氣候干擾,團隊也指出,夜間比賽或在室內體育場進行可能是減少氣溫影響的有效對策之一。夜晚氣溫較低,空氣密度更大,將有助於減少氣候變遷對比賽結果的干擾。
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研究團隊也排除了其他可能影響全壘打的因素,包括運動員使用增強表現的藥物、球棒和棒球的製造技術,以及球員個人的表現差異等等。他們將比賽日的不尋常高溫與低溫天氣進行比較,假設除氣溫外,其他條件相對穩定。
「我們發現,氣溫的確對全壘打數量產生了明顯影響。雖然目前這種影響還相對輕微,但隨著溫度上升,到了在本世紀末影響便將會顯著增強。」研究主要作者、達特茅斯大學地理學博士候選人克里斯托弗·卡拉漢(Christopher Callahan)表示。
氣候變遷對棒球運動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統計數據上,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全球暖化如何悄然滲透到文化與日常活動中。當氣溫對比賽結果造成的影響逐漸擴大,我們更需要意識到全球暖化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在生態系統還是人類社會層面。
此外,這樣的研究也喚起了我們對其他運動的思考。若氣候變遷能改變棒球的比賽結果,那麼其他運動是否也會受到類似影響?而棒球賽或許只是一個縮影,但清晰地提醒我們:氣候行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