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陳欣恬!」
「那不是告白、是霸凌」
「我不知道、我不會說…」
糖糖直播的走光事件,引起學校一陣風波,校方便找了同學一一詢問詳情,從同學的回應裡,便能看出同儕之間可能競爭對立或支持掩護……
青少年階段,逐漸從依賴父母,轉為獨立自主,同時投入於學校的時間又日漸增多,和同儕在一起的時間也隨之增長,且同儕地位相當、話題相似,在長時間的陪伴下,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同時,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又以「衝突」為不可避免的事件,如何面對衝突、解決衝突,將成為人際關係之間重要的議題。
台灣學者曾提出人際衝突中的因應策略,意即在衝突當中我們可能會採用的處理方式,包含:兼容並蓄、折衷妥協、功利主義、自我犧牲與規避逃離,以下將一一介紹。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衝突因應策略會影響關係滿意度。採用較為雙贏的兼容並蓄、折衷妥協之因應策略的人,對於關係抱持較為滿意的態度,相反的,採取功利主義、自我犧牲或規避逃離的人,和他人的關係會覺得較沒那麼滿意,可見衝突的因應策略有其重要性。
根據 Bandura (1977) 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強調行為會受他人而影響,並透過觀察學習和仿效來的。家庭又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人際互動團體,因此,子女的行為多會受家庭、受父母影響。
就像劇中小文和媽媽的例子:小文媽媽對於小文的管教甚嚴,從讀書、交友到行蹤都緊緊掌控。一開始,小文無條件的服從,更不敢和媽媽有不一樣的意見,也因此影響了小文在人際衝突上,多為不發一語的規避逃離之處理方式。
若父母教養強調子女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且子女不可以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也有可能因為高壓的教養,導致子女過度的反抗。這樣的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子女在衝突當中認為只有對與錯兩種答案,更將衝突視為關係破壞的事件,更害怕關係對立帶來的緊張感。因此,在衝突因應策略上,除了自我犧牲與規避逃離之外,也可能採用只在乎自己利益的功利主義。
相反地,欣恬媽媽總是以關心、同理的方式面對欣恬,不論欣恬發生了什麼事,總能得到媽媽的保護,私下更是會在談天過程中提醒欣恬什麼該留意。因此,欣恬在人際上表現成熟且接納不同氣質的同儕。在和家琪有些小衝突與尷尬時,能夠以客觀的角度看待關係、同理對方的處境,使雙方的關係好轉。
若父母的教養會適時關心子女,且會嘗試理解子女的想法,鼓勵子女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將子女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那麼子女會養成對於事件的看法抱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並且學習尊重他人,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發生衝突時,可以在不破壞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和諧之下,找出彼此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因此在衝突的因應策略上,較為傾向兼容並蓄或是折衷妥協之雙贏的方式。
其實,沒有人擅長當父母、當個榜樣,唯有不斷的調整自己,撇開事情的對與錯,進入子女的世界,理解與同理子女的行為和心情,就更能成為他們永遠的依靠與堅強的支持系統。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 看見青少年人際相處中父母的影子- 從《糖糖online》談青少年人際衝突因應與父母教養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