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的不是獅子,而是自己的鬃毛:拔毛症

source:emiana

Trichotillomania(拔毛症)這個字乍看之下根本不會唸,這是一個希臘文,是從三個字組合而來,Trich代表頭髮,tillo代表拉,mania代表疾病的衝動。綜合這三個字,就可以知道這樣的狀態是衝動的拔頭髮,而且具有生病的意涵。大部分的個案好發於兒童期及青少年時期,當然任何年齡都會發生。目前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3.5﹪是女性,1.5﹪是男性,成年人個案以女性居多,兒童個案男女比例約相同。

拔毛症所拔的毛,在任何區位都可能發生,舉凡看得見的頭髮、眉毛、睫毛、鬍子,看不見的胸毛、腋毛都有可能。拔毛的方式大部分都一點一滴開始,就是慢慢拔,不會一下就拔太多。拔毛的部分也可能會變動,有時從睫毛開始,接著會變成頭頂或後腦杓。有一些兒童會拔別人的毛,或是拔寵物的毛。有拔毛症狀的個案,也較常會出現其他傷害身體的行為,如咬指甲、摳皮膚等等。我遇到的個案中,有的小孩就不只是拔毛髮而已,他的指甲也被咬到最底,看了都會覺得痛的程度。

對拔毛症個案而言,大部分的人的強度與持續性都是經常變動的。有的人可能延續幾週或幾個月,這個問題就過去,不會再復發,少數人會因為不明原因突然又拔起毛來。如何區辨他們的嚴重度?毛髮變少是最輕微的,中等的會造成皮膚表面的損傷,最嚴重的是已經拔到完全禿掉的。五歲以下就發生的個案,我們稱為早發型的拔毛症(early-onset trichotillomania),這樣的個案是比較輕微的,因為他們會出現這些行為,可能是為了自我探索或自我安慰,跟吸手指類似,大部分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消失。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人會繼續拔,直到長大也不會停歇。

若拔毛的狀況已經影響到外觀時,不管大人或小孩對於他們的外表都會覺得困窘或羞恥。他們會想辦法掩蓋這個缺失,小孩會想辦法否認這件事,對於父母、朋友的詢問,會編造一些理由。大一點的青少年或成人,則會用其他方法來掩飾,如剪一個特別的髮型、戴帽子、使用化妝品(假如是拔睫毛的人,可能會盡量使用睫毛膏來隱藏)。他們也會因為覺得羞恥而影響到自尊,甚至損壞了社交、學業及職業功能。有一些人甚至會拒絕就醫,對於詳細的檢查充滿抗拒。關於拒絕的部分,很常與家長態度相關。有的家長帶小孩就醫之前,不先說清楚,當然容易引起抗拒。如何順利的說服他們持續治療,確實是困難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庭中有這樣的小孩,通常會充滿了挫折。家長可能常常會被指責不會養育孩子,好事的人甚至會提供很多似是而非的方法。不管國內或國外都是相同的情形,家中只要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家長都會受到莫名的指摘與壓力,要堅強到好好面對是件不容易的事。

目前並沒有任何的研究證據顯示,家庭動力或人格特質會造成拔毛症。家長也常常無法理解為何小孩就是無法停止拔頭髮,很多大人的處理方式通常都不好,如生氣、批評與懲罰,但這些作法其實都無助於減少拔毛症狀,反而會加重小孩的羞恥、憂鬱、焦慮、低自尊,親子關係也是負面居多。之前也曾遇過一些不好的例子,因為家長難以接受,就直接將小孩剃光頭,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拔毛。

但是剃光頭更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懲罰,因為本來頭髮長長的,至少垂下來還能遮住一些,一被剪光,禿掉的部分完全暴露出來,只會讓小孩更受傷,小孩對家長也只會充滿恨意,完全無助於治療。

其實不只家長難受,連個案的手足在學校也會因為這樣被欺負,只因為他有這樣的兄弟姊妹。我們的社會要好好學會尊重不同狀況的孩子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我之前曾經到某國中對老師們演講,有一位老師甚至說,他覺得不應該對這些心理有障礙的孩子給予什麼特殊照顧,這樣資源不就浪費掉了(當然,這也許是少數人的意見)。我的回應很簡單,但是狠狠的刮了對方一頓,「假如你們遇到肢體有障礙的小孩,因為你們看得見,大家都知道要協助,最簡單都知道要幫忙扶著他。但是心理有障礙的小孩,因為你們看不見,就以為不存在,那小孩的挫折感不是更重嗎?當然不會有進步,也不會有什麼美好的未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Cavale Doom

拔毛症的成因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毛髮在許多文化被視為漂亮與力量的象徵,因此各式各樣的學派都有不同的解釋,但要小心的是,目前都還未有實質、系統性的科學證據。有的學者認為拔毛症是一種習慣,跟咬指甲一樣,只是為了舒緩情緒;有的學者認為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方式;有的學者認為是一種不可控制的反應,與抽動行為(Tics)相似。目前的診斷系統是將此疾病放在衝動控制疾患(impulse control disorder)下面,拔毛的行為是為了釋放緊張感,拔完之後會有愉悅、滿足與解脫的感覺(註)

那到底什麼樣的狀況之下,個案才會開始拔毛呢?多數開始拔毛的情境都是處於久坐與沈思時,並未特別伴隨什麼情緒。有些人則是在感覺挫折情緒時開始拔,如焦慮、緊張、生氣、哀傷等等。有些人可能是在做其他事情時,如看書、講電話、做功課、看電視、睡覺前,不知不覺、心不在焉地開始拔。很多個案報告這是一種驅力或緊張感,會重複的出現,最後導致拔毛的行為。也有一些人有一些特別的理由,如為了要讓毛長得對稱一點、改變頭髮形狀、這些毛髮太硬了、這些毛髮太長了、這些毛髮髮質太差了、這些毛髮變成灰色了等等,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將拔下的頭髮放在嘴巴中,甚至吃進肚子裡。這些人雖然很罕見,但是若是在消化系統中形成毛髮球,可是會影響器官運作的,必要時一定要進一步做一些醫療方面的處理,讓這些毛髮排出身體之外。

另外最常被討論的是壓力是否會導致拔毛症?當然壓力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不要過度簡單地推論拔毛是壓力所導致。不管是在正面或負面壓力之下,都有可能出現拔毛問題。若學會處理這些壓力,確實會改善拔毛的頻率,但是拔毛並不會完全終止。

對於拔毛症的治療,相關的研究目前都還在進行當中,以下所提供的治療方法是列出較可信與較有效的部分。對於小孩而言,越早開始處理,越可以成功治療拔毛狀況。若個案是嬰兒或學齡前兒童,目前的看法是不建議積極處理,這樣的情形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消失。父母只需要學習相關衛教知識及適當的監控即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用藥不是第一個選擇。因為藥物的研究目前還太少,無法形成強力的證據。用藥的情況通常是針對有共病發生時才使用,如憂鬱、焦慮及注意力不集中。針對注意力不集中之興奮劑使用需特別小心,因為有一些前驅報告已顯示會惡化拔毛行為。

做適當的治療之前,首先要排除是否有皮膚相關的疾病。若確定皮膚方面無大礙,接著需要做的是教育所有家庭成員,確定大家都理解這個疾病了,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得知自己是生病了,而不是什麼奇怪、不可控制的問題,反而會讓狀況緩和下來,困窘與羞恥感也會降低。

心理治療方面,目前多以行為治療的方式處理。最常見的方法是「習慣反轉」(habit reversal),重點在於要出現拔毛反應時,用另外一個反應來打斷它。因此,個案要學習如何辨識驅力以及什麼事件出現時會做出拔毛行為。可以用寫記錄的方式記下這些訊息,詳細記下出現拔毛當時的狀況,包含日期、時間、地點、想法、感覺、最後拔了幾根毛髮。當記錄完備時,就可以知道要在什麼時間點使用另外一個反應與它競爭,另外一個反應可以是握拳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來抵銷原來拔毛衝動。

其他行為的策略還可使用「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的方式。此方法主要是認為拔毛通常出現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只要在這些情境之下打斷或妨礙拔毛行為即可。特定的情境包含獨處、看電視、講電話、閱讀、開車等等。在這些情境之下,就要記得使用打斷或妨礙拔毛行為,如戴帽子、戴手套、戴圍巾、讓手有事情做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壓力與拔毛行為有很大的相關,心理治療也可以針對壓力作適當處理,如練習深呼吸、肌肉放鬆,讓自己可以管理壓力,並將壓力逐步減至最小。最後需注意的是,經過治療的個案雖會改善,但拔毛症是很有可能會復發的。若真的又再次出現時,個案須知道如何因應,讓拔毛的傷害降至最低,並想辦法再回到治療場域進行相關的評估與討論,以確認是否有必要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

拔毛症至今仍是難解的謎,對於臨床工作者是嚴峻的挑戰,如何陪著個案走過這條漫漫長路,仍有待個案與心理師一起努力。

  • 註:這是DSM-Ⅳ的看法。在DSM-5是將拔毛症置於強迫症與相關障礙症之下。

References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 Michael H. Bloch, Angeli Landeros-Weisenberger, Philip Dombrowski, Ben Kelmendi, RyanWegner, Jake Nudel, Christopher Pittenger, James F. Leckman, Vladimir Coric.
  3. Systematic Review: Pharmac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Trichotillomania.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ume 62, Issue 8, 15 October 2007, Pages 839-846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希陶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View Comments

  • 缺乏活動的貓會吐毛 因為太無聊 導致過度理毛
    大一點的小孩 可以在念書時(發作時)
    可以試試旁邊放一把剪刀 (用剪替代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