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細菌和抗生素之戰

世衛組織警告說抗生素的濫用可能導致這一最強效的藥物失去作用。實際上衛生專家早已發出了類似的警告,但我們一直未能給予重視。

在細菌和抗生素的對抗中,前者總是領先一步。青黴素在1940年代初首次投入臨床應用,而此前數年就已發現細菌能產生一種破壞青黴素的酶——β內酰胺酶。1960年代初人們就已明了濫用抗生素會導致抗藥性細菌出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很清楚:慎用抗生素,確保患者完成必要的抗生素療程,抑制抗藥性細菌的爆發。然而,去年僅在歐洲就有25000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

2008年終於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任何抗生素都無法殺死一名瑞典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桿菌,更可怕的是,使肺炎克雷伯桿菌具備這種強大能力的基因可以輕易在不同細菌間傳播。至今,新德里的超級細菌已經現身於16個國家,《柳葉刀》登載的論文稱抗藥因子已經在14種細菌身上出現,包括痢疾和霍亂的致病菌。其中大部分耐藥性強大,只有少數猛藥能克制,還有一種已然不懼所有抗生素。

美國醫學研究院去年稱抗藥性細菌將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環境大災難」,世衛組織更稱之為「沒有抗生素的世界末日」。確實如此,研發新抗生素要花10-20年。除了抗生素,我們對抗細菌的手段可謂乏善可陳,剩下的還有疫苗和噬菌體療法,但連發達國家都難以實施完備的疫苗接種方案,而後者只在格魯吉亞是合法的,還有實驗性的電離氬氣方法有些苗頭,但也只對身體表面的感染有效。一旦抗藥性細菌在醫院站住腳,任何手術病人都將面臨極大的術後併發症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國和美國在慎用抗生素方面有些實質成果,但其他國家的濫用現象還很普遍,而細菌是無視國界的,政府控制藥物的失敗只會導致公眾的悲劇。

來源:果殼網「環球科技觀光團」《衛報》4月7日報導

崔略商 審稿 / 本文來自科學松鼠會資訊小分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骨鬆不是老化必然!健保放寬給付助攻「駝矮痛」不再來

骨質疏鬆症常悄悄侵蝕骨骼,跌倒...

3 天 ago

【成語科學】聞雞起舞:勤奮背後的生理時鐘

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成就東晉雙傑...

1 週 ago

讓音樂成為啟動語言能力的魔法棒

音樂不只是興趣,更是孩子語言力...

1 週 ago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隨著汽車逐步邁向智慧化,一台車...

1 週 ago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希望,SMA 背針治療助力重啟生活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

1 週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