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愛麗絲」的音樂一響起,台灣人像是被輸入指令般,提起垃圾便往外衝:黃色車子是一般垃圾,白色車子是資源回收,果皮是堆肥,人吃不完的是廚餘。
1990 年代,各掩埋場瀕臨爆量,家戶垃圾無處可去。棄置在街角的垃圾臭氣薰天,各鄉鎮衝突不斷,垃圾大戰在街頭真實上演。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政府開始推動一連串廢棄物處理政策,其中包含:廣設焚化爐、回收分類和垃圾不落地。
雖然政策剛實行時,遭遇了許多混亂與批評,但多數民眾仍願意配合,垃圾問題也漸趨平息。
20 年來的每一天,台灣全體人民一起練習倒垃圾、分類、自備購物袋,對垃圾的看法已有別以往:以前垃圾就是要往路邊堆,到現在看到街上有垃圾會覺得沒有公德心。
根據環保署的數據,回收率從一開始的 5%,成長到近年的 50%,成果斐然,吸引各國報導、觀摩借鏡,被譽為垃圾處理天才!
但政府沒說的是,許多回收物,最終都進了焚化爐。
等等⋯⋯先別急著生氣,回想一下,你都有把垃圾丟對嗎?
就算丟對了,你有先洗乾淨、晾乾再回收嗎?(重要!)
即使你前面都做到了(你超棒❤),事情遠比你想的還複雜。
為了滿足消費市場需求,商品使用的材質多元,光是塑膠就有七大類,可是我們大多丟在同一個「塑膠類」回收桶。
到了處理廠後,再以人工揀選篩分:
實務上,只有寶特瓶、牛奶瓶等瓶罐類由於材質單一,回收再利用的狀況較佳。
自民國 90 年代以來,每人每天平均垃圾量不減反增,現有的垃圾處理系統早已不堪負荷。在處理量能不足的情況下,其餘的塑膠垃圾因種類複雜、回收價值低,大多堆置於回收廠內,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
台灣多數的焚化爐正在老去,掩埋場也已沒有空間,但我們製造垃圾的速度卻越來越快⋯⋯會不會哪一天,垃圾大戰又在街頭再次上演?
2015 年,一段影片震驚了全世界-海龜鼻子裡,居然出現了塑膠吸管!引發熱議的同時,也讓許多人認知到:「大量一次性塑膠的生活模式,已對無辜的野生動物造成傷害。」近年有越來越多海洋生物因人造廢棄物而死的新聞,令人心碎。
隨之帶動的淨灘風潮,讓更多人真實看見沙灘上的垃圾來自陸地、來自日常生活,進而願意改變習慣、甚至加入倡議。
世界各國也開始意識到,面對垃圾問題,「處理」已經不夠,「減量」才是根本。台灣在 2018 年領先全球,推出 2030 限塑政策,各國也陸續跟進,期望從源頭為地球減少負擔。
從政府、企業到個人,有很多人正在為地球努力著,但需要更多人加入。
試試以下的行動小提案,仔細檢視日常生活,其實有許多方式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垃圾。習慣之後,你會發現生活變得好清爽!
仔細檢視日常生活,其實有許多方式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垃圾。
例如:自備環保杯、就口喝,從小地方開始練習,養成習慣後,你會發現生活變得好清爽!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想了解更多請見:地球日50週年網站
View Comments
外送垃圾大增 減量靠大家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4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