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搞笑諾貝爾獎得獎名單揭曉,每次我們都很想知道到底科學家又做出哪些異於常人的實驗或研究(今年的得獎名單在此:2017搞笑諾貝爾獎結果出爐!)。而這次認知學獎得獎的是關於雙胞胎的研究:同卵雙胞胎在自我臉孔辨識上並無優勢。這主題深深吸引了我這個養育同卵雙胞胎多年的家長(沒圖沒真相,真相在這裡)。
為何自我臉孔辨識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主要是心理學相關研究如行為科學、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都一致認為,要先認識自己的臉,才能建立自我意識,這也行塑人類之所以為人非常重要的事 。
從過去的研究可以知道,同卵雙胞胎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可能會遇到困難,因為他與另一個雙生子共享生理上所有的特徵。一般小孩大約兩歲就能通過鏡子測試[註一],但同卵雙胞胎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辨識出自己。過去多數的研究都停留在幼兒之上,目前對於同卵雙胞胎之成人並無正式之實徵研究,這也是這篇論文的重點之一。
另外,此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在於人格特徵會影響我們的臉孔辨識能力。外向的人比起內向的人,可以認得出比較多人臉;低臉孔辨識與社交恐懼是成正相關的(編按:臉盲錯了嗎XD)。因此,這個研究的第二個假設是探討依戀形式(人格特徵)是否會影響同卵雙胞胎之臉孔辨識能力。
此研究的受試者找來的實驗組一共有十組同卵雙胞胎(也就是有20人),控制組10人。為了將混淆變項降到最低,所有控制組的受試者都是同卵雙胞胎的好友或親戚,與同卵雙胞胎每天皆有互動,且至少認識三年以上,不過所有受試者都是高加索白人。
刺激照片是請所有受試者以黑色為背景,用中性表情、在沒有化妝的狀況下,拍下灰階照片(簡單的說就像證件般的黑白大頭照)。所有的照片經過後製,呈現出直立與倒立之照片各一。每個受試者看自己的照片時,是呈現出鏡子中的影像(也就是左右相反,這是為了顧慮熟悉度,需與大腦中的影像相符)。實驗程序是這樣做的:每一個測試會先出現一個白十字(一秒),接著快速閃現出照片(30毫秒),最後就要盡快回答照片是誰(只有三個選項:自己、同卵雙胞胎中的另一人、朋友。詳細照片之呈現與實驗程序見下圖)。另外,在實驗之前,所有的參與者皆須填寫依戀風格量表(Attachment Style Questionnaire; ASQ)、視覺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這是為了瞭解每一張照片在生理上是否相似)。
結果非常的有趣:在畫面快速呈現之下,同卵雙胞胎在自我臉孔辨識作業上並無優勢。也就是說,若跟同卵雙胞胎中的另一人的臉孔相比,很容易混淆。同卵雙胞胎在生理上長得越相似,就越無法分辨彼此。但是同卵雙胞胎在辨識自己與另一個同卵雙胞胎的照片時,還是比控制組好。若從大腦傳輸的角度來看,同卵雙胞胎的臉孔在電生理上共享許多相同的特徵,以致於讓大腦無法快速的區辨出來。
至於第二個假設,缺少自我臉孔優勢確實可由人格特徵來預測。若是不安全的依戀風格的同卵雙胞胎,分辨自己與另一個手足 臉孔的能力較弱;不安全的依戀風格確實會影響自我臉孔之再認。如果在依戀關係中,呈現焦慮和依賴的方式,就傾向過度在意與他人維持關係,並覺得自己不被賞識,且在身體上會過度緊貼依戀對象。
這一群人較為擔心他們的關係,因為他們害怕被拋棄,自己也無法應付這樣的狀態。同卵雙胞胎中,如果呈現焦慮的依戀形式的話,會降低正向的自我概念。從這裡可以知道,自我臉孔辨識能力與社交焦慮程度呈現負相關,高社交恐懼的人,其臉孔辨識能力確實較弱。當然,此研究還是有很多限制的,包含受試者人數過少、人種只侷限於高加索白人,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上還是要特別小心。
其實從我個人養育同卵雙胞胎的經驗就可以知道,這樣的研究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家孩子現在已經四歲多了,當我們一起看兩歲以前的照片,如果沒有外在線索的話,也經常無法分辨彼此。如果像實驗中只呈現出 30 毫秒的黑白照片,我們肯定看不出來誰是誰。回想妻子懷孕的歷程,我們的產科醫師非常有經驗,初期超音波一掃立馬就知道是單絨毛膜雙羊膜腔(也就是同卵雙胞胎的意思),馬上轉頭恭喜我,中大獎了、要記得去買樂透。接著拿出教科書開始說明,這樣的機率大約千分之一。
我們一開始得知此事時也是異常擔心,會不會同一個小孩餵了兩次奶?洗了兩次澡?但很幸運的是,出生之後,某個小孩在臉上隱微之處有一顆小痣,好似帶了姓名貼來到世上;雖說如此,但我們還是常常誤認。在外在線索不明顯的時刻,如洗澡、睡著、跑給你追的時候,根本常常認錯人。
辨識作業對於外人更是艱難,路人、許久沒見面的親戚經常認不出她們[註二],即使是最熟悉、每天跟她們見面的幼稚園老師也經常搞混她們兩個,學習檔案中放的照片常常是張冠李戴(因為真的長得很像)。先前老師分享給我們的方法是認衣服,但我們的養育樂趣之一就是讓他們穿得一模一樣以捉弄別人。有的老師是說可以聽聲音,一個音頻較高,一個音頻較低;有的老師是說可以看個性,一個活潑好動,一個沈著冷靜。至於自我意識的呈現上,個人認為毫無減損。或許她們無法在照片中辨識出這是不是自己,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可是分得非常清楚的,時時刻刻展現出寸土不讓的決心。這是我看完這篇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認知學獎後,小小的心得感想。
參考資料: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