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泰勒絲在歌詞中寫到:「If I was a man, then I'd be the man」(如果我生為一個男人,我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向來為女性族群勇於發聲的流行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前陣子在音樂錄影帶中〈The Man〉,大玩女扮男裝的梗。除了強調大眾應正視女性在社會中被賦予的雙重標準與歧視,其中也埋藏了許多她在音樂產業中所面臨的霸凌與艱辛。
泰勒絲扮演一位事業有成的白人男性,怒吼社會對於兩性間的雙重標準:不論是男性在地鐵內的大爺式佔座(manspreading);或者因為育兒,被評為全世界最棒的爸爸;甚至在網球比賽可以怒嗆裁判,摔拍抗議比賽不公等。
影片中的每一幕都嘲諷社會對於「成功男性」的定義與期待,遠比對女性寬容許多。試想一下,如果上述事件是發生在女性身上,社會的評價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育兒?理所當然是母親的責任!
摔球拍?在 2018 年美網女子準決賽,名將小威廉絲因為摔球拍、怒嗆裁判被重罰 52 萬台幣,但是卻有許多男性選手卻不會因此被懲處。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性別刻板印象從未消失過?甚至,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竟然會出現雙重標準?
除了媒體及流行文化等因素,會助長刻板印象外,更本質性的問題是:在性別刻板印象下,我們真的是因為不同的性別,才有偏見或歧視嗎?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導致性別間的差異?
想像一個畫面: 一位秘書在幫老闆打一封信。
你腦中浮出的畫面是否是女秘書和男老闆呢?那你很可能也掉入社會角色理論的陷阱了!
在 1987 及 2004 年,心理學家艾莉絲,伊格利(Alice Eagly)與同事,提出社會角色理論(social role theory),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是因為過去社會對於兩性的勞動有所劃分;再加上,對應不同的工作人們必須做出相應社會角色的行為,因此造成之間有所差異。
簡言之,正是因為男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以及承擔不同的責任,因此造成性別刻板印象益趨嚴重。但多數人並不會直接意識到這點,反而錯誤假設性別刻板印象是性別因素造成的。
根據社會角色理論,性別間的刻板印象形成,需要經過三個步驟。
根據伊格利所提出的社會角色理論,正說明男女之間所意識到的差異,並非來自性別,而是社會所賦予不同性別的期待與責任。
「我們並非生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 — —法國哲學家 西蒙波娃
在西蒙波娃的名言中,也完全體現社會角色理論的概念,「我們成為女人」,並非因為天生具有母性,而是透過家家酒的扮演遊戲,以及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社會對於女性的規範及責任。
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性別刻板印象和其他刻板印象不同處,在於它是規範的,而非描述的。像是男性需要具有堅強、陽剛的性格,不可以軟弱或撒嬌等;女性則是需要體貼、細心,要避免有粗魯的言談與舉止。
因此,不論你是仍在形塑性別意識的青少年,或是步入職場的成人等,在相信性別所「應當」扮演的角色責任之前,先好好思考,這些責任是種規範,還是種描述,以及它的必要性。最後也別忘記你仍保有選擇,每個人都有權利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