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臺北城中故事


  • 書名:臺北城中故事
  • 作者: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徐明瀚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08/06
  • ISBN:9789865727918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城中重要的道路──重慶南路,是交通輻輳之地,緊鄰總統府、西門町、臺北火車站,與西門町、中華商場,形成一大商圈。這條路在清朝的舊名為「府前街」、「文武街」,在日治時期稱為「本町通り」,到了1947年重新命名為「重慶南路」。雖然只有短短三公里,卻曾經是政經文化的樞紐,連結起城中的繁榮,在1970-80年代達到顛峰。

在日治時期,因應都市計畫需求而形塑了現代風景,經過兩次市區改築,建築街景大致已形塑。1910年代市區改築時興建了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1920年代後期則設立了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辻利茶鋪、新高堂書店、臺灣銀行、總督府、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等。在近二十年的拓展過程中,重慶南路的建築街景與地標於焉成形。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的星巴克,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的辻利茶舖。三好德三郎在此販售老家的宇治綠茶和臺灣的烏龍茶,透過參與一場場茶葉共進會、博覽會,投入大量的行銷廣告,讓臺灣烏龍揚名國際。這位居臺四十年、埋骨台灣的日本名流也積極參與公益與政治活動,穿梭於官民之間調和鼎鼐,讓人們看到這位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精彩鮮活的人生。

走到中華路,戰後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的軍民在1950-60年代於中華路鐵道旁搭起棚屋聚落,進行商業活動。棚屋拆除後,1960-80年代在新建的八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華商場聚集成繁華的景象,各式商品、各路人馬在此川流不息,形成中華路和中華路兩側地景與庶民生活變遷史。在中華商場裡的家鄉味餐館、學生制服訂製店、電子零件行、唱片行等商店,帶領人們神遊那段經濟起飛的年代,令人玩味。

本書時序涵蓋清領、日治至今,每頁故事既個別又半透明地相互疊合,其中的街廓紋理、城市歷史、建築、人物、產業都交互滲透在每個時代的切片裡。雖然現在重慶南路上旅館、藥妝店、餐廳取代了昔日的人文景觀,但過往仍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昔日勝景不再,逝去的城區地景與記憶也無法逆轉,所幸我們仍可透過書籍的出版,重新捕捉重慶南路街區的歷史細節,比過去更了解過去。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2019年書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作者簡介 |

蘇碩斌,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企畫《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等,近年致力推廣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月先,臺北人。曾合著《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主編《尋味Badousi:溪洲部落野菜札記》。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

 

高傳棋,1970年生,家族世居南萬華加蚋仔三百年,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祐生研究基金會子題計畫主持人、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現任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水窗口執行長、Ours理事、臺灣古地圖史料協會理事。發表過近100篇關於歷史地理、臺北生活文化、廣告創意時代等文章,及50多本相關著作,包括《穿越時空看臺北》、《引領臺北走向世界舞臺的茶文化特刊》、《古地圖看臺北》等。

 

凌宗魁,畢業於中原建築系、臺大城鄉所。興趣使然的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

 

鍾淑敏,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特別著力的課題為:戰爭動員與臺灣人戰犯、二戰時期的臺灣戰俘營、戰前臺灣人在東南亞的活動、灣生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灣總督府官僚、專賣事業等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曾獲2000年誠品復古文案大賽優勝、2010年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徵文活動首獎,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並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人文藝術寫作中心擔任兼任講師。曾任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合著)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