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戰爭論(上):原理之書【2019年全新修訂版】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為了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
戰爭是最殘酷的方法,流血是它的代價。
在法國大革命的火焰中,一個全新的法蘭西誕生了。大革命不只是一場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同時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如今法國擁有某種嶄新的事物:徵兵制;也擁有一個嶄新的帝王:拿破崙。馬背上的拿破崙將要讓他的砲火響遍整個歐洲大陸,所有的君主政體和封建軍隊在這支所向披靡的公民軍隊前都節節敗退。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釋放了所有戰爭的能量。當時,對於拿破崙與法國在軍事上的成功,並無合適的戰略思想可以充分解釋。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克勞塞維茨任職普魯士戰爭學院校長,苦心思索法國軍事的奧秘,寫下《戰爭論》手稿。他並不是學人,而是普魯士軍人,也是愛國志士。他費盡心力澄清拿破崙戰爭的意義,也是為了當下普魯士的生存與強大。

戰爭是什麼?首先,戰爭是兩股活的力量的搏鬥,理論上暴力可以無止盡升級;然而,戰爭也是政治的延續,受到現實的限制而不趨向極端。其次,在「戰爭之霧」籠罩的戰場,所有戰鬥的手段都會被戰爭中的「摩擦」所損耗,戰爭由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構成。最後,原始暴力的激情、掌握機運的勇氣與才智,以及設定政治目標的理智是戰爭的三要素,分別由人民、軍隊與政府體現。

如何贏得戰爭?克勞塞維茨告訴我們,永遠集中最大兵力,迅速直搗敵人的重心。以有限的力量追求較大的目標時,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情,而是採取恰恰足夠達成目標的行動。由於作戰雙方的行動都會影響情勢,無法在事先精準預料戰爭的走向。因此,與其在複雜的計畫方面勝過敵人,不如在簡單的行動方面永遠走在敵人的前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上冊〈原理之書〉中,克勞塞維茨全力探索戰爭的本質、如何去認識戰爭,以及在戰爭中應確立的基本原則。除了在理論上梳理概念,克勞塞維茨也大量引用戰史,使真理與經驗得以相互驗證。在強調物質因素的同時,他也一再表示,貫串於整個戰爭領域的精神力量,才是戰鬥的源泉所在。在最黑暗的時刻裡,讓勇氣與智慧散發的微光,帶領我們走向晦暗道路的另一端。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生於馬德堡東北邊的布爾格。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曾為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入伍,進入普魯士陸軍為步兵軍官生,從此見證法國軍隊橫掃全歐。一八○六年,他以上尉軍官參加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兵敗被俘,隔年才被法國釋回。一八一二年,由於普魯士協助法國入侵俄國,克勞塞維茨憤而轉效俄軍。一八一四年,克勞塞維茨身著俄國軍服,加入普軍攻法的萊比錫戰役。一八一五年,他恢復普軍身分參與作戰,當拿破崙大軍在滑鐵盧潰散時,他正在主戰場附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克勞塞維茨於一八一八年被任命為普魯士戰爭學院院長。由於他一度投俄的經歷,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被賦予重要指揮職務,他於是投入到熱愛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史的研究當中,完成《戰爭論》初步手稿。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茨調任西里西亞砲兵總監,翌年卻因感染霍亂,未及修改《戰爭論》全文便與世長辭。他的妻子瑪麗•馮•克勞塞維茨將其手稿整理出版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其中前三卷即為《戰爭論》,成為近兩百年來的西方軍事正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