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情的結果為什麼和你當初想的不一樣?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
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
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
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
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
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
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
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
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
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
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
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
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
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
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
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
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作者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葛尼奇(Uri GNEEZY)
生長於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街頭初識賽局理論的奧妙。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經濟學教授。

李斯特(John A. LIST)
生長於威斯康辛的藍領階層家庭。
從棒球卡交易開啟他的經濟學現場實驗研究之路。
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他們兩人在實驗室研究之外另闢蹊徑,以現場實驗觀察人在自然環境下的真實行為反應。
現場實驗為行為經濟學打開全新視野,
諾貝爾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曾點名李斯特為他極看好的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譯者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
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目前自由從事文字工作。
譯作繁多,如《第二次機器時代》、《高成長八國》、《數位革命》、
《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必要的革命》、《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
《從A到A+》、《基業長青》、《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