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 表演藝術 11月號/2019 第323期
- 書名:PAR 表演藝術 11月號/2019 第323期
- 作者:《PAR表演藝術》編輯部
- 出版社: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 出版日期:2019/10/31
- ISBN:
【封面故事】新雲門時代前哨:破!
林懷民╱《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陶 冶╱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鄭宗龍╱打破黑白灰,來到花花綠綠的艋舺
【特別企畫】四組關鍵字 探看當代舞蹈
#自然 #性 #死亡 #科學
人物專訪╱大野慶人、麥特.英格瓦森
即將上場╱《極相林》《高∞潮》《陌生人》
《三之律》《嘗試》《人類黑區》
【藝活誌】戲曲新生代.青春也執著
【藝號人物】艾維塔 ╳ 艾維塔 走向共同歸途的音樂之旅
【編者的話】
「你呷飽未?」
文字 黎家齊
「大腸麵線、臭豆腐、碗稞甜不辣;筒仔米糕、蚵仔煎米粉湯、藥燉排骨蜜酥雞排;珍珠奶茶、木瓜牛奶、小籠湯包、東山鴨頭、魯肉飯、牛肉麵 肉粽肉圓、四神湯……」咦?這些是台灣味嗎?沒錯,這正是董事長樂團的《眾神護台灣》專輯中的一首歌〈台灣味〉,不知道和你的台灣味是否相同?也許台灣味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不盡相同,菜色不同、曲調也各異,但正如我們這次專題「消逝中的台灣味」前言所述,若是以「台灣味」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當我們在碰觸到它的時候,會自然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而其所交集的,正是這塊土地上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的共同底蘊。
「你呷飽未?」可謂是我們公認最有台灣味的問候了,無論是在街頭巷尾、清晨或深夜,這句話都不時地在我們耳邊響起,從這個在稀鬆平常、人與人之間親切的問候就可以看出,「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意義,而「辦桌」,更可以說是在是台灣人早年生活中很重要的「常民儀式」,舉凡婚喪喜慶都離不開它。這次兩廳院「藝術出走」的《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就是以「辦桌」為創作基底,並且抓住台灣人愛「吃」的心理,他以人稱「阿燦師」的國寶級辦桌師傅林明燦的成長故事作為發想,在舞台上辦桌兼扮戲。
「上個世代的父親很威嚴,不太會對孩子噓寒問暖。」這是樊宗錡寫劇本時訪問了阿燦師與幾十位阿伯,所領悟到的傳統父子間的普遍群相。「父子互動冷淡,親子之間有一段很大的情感距離,很多兒子直到爸爸過世了,都不知道爸爸在想什麼。」在這齣戲裡他想要料理的,正是這許多家庭都無解的跨世代難題。而出身「總舖世家」的阿燦師,也將遵照「八慶一喪」禮俗,親手烹調一道又一道的辦桌大菜,隨著父子間的親情大戲端上台。此外,兩廳院也請到不同世代的唱將楊烈與蔡昌憲,聯手演繹這對不擅表達關愛、又無法忽視彼此的父子,可想而知,演出中除了兩位巨星精采的對手戲外,國台日語的流行金曲也一定不會少。
「辦桌就是兩個味,一個古早味,一個人情味。」編導樊宗錡如是說,而他也惋惜地這麼獨特的料理文化,正在漸漸消失中。其實,隨著歲月的腳步,許多以往我們身邊以往未曾留意的東西,的確不再復存。現在,不妨就讓我們跟著《十二碗菜歌》中記憶的味道出發,聞一聞、聽一聽、找一找,尋找還有哪些正在消逝中的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