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 表演藝術 07月號/2020 第331期
- 書名:PAR 表演藝術 07月號/2020 第331期
- 作者:《PAR表演藝術》編輯部
- 出版社: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 出版日期:2020/06/30
- ISBN:
病毒襲捲持續/過後,表演藝術圈將迎來什麼風景?
劇院/藝術家將如何應對冠狀時代觀演習慣轉變的機會與挑戰?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將會是什麼模樣?
面對未知,我們推測。
推測的目的在於提出問題,透過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撼動現在,而非框限未來。
期許那些殺不死我們的,將使我們更強大。
【特別企畫】解封!?
容「疫」挑戰大未來!
「疫常狀態」下的10個可能
台灣觀點╱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
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
國際現況╱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韓國、北京、武漢、上海、香港
經驗交流╱黃堃儼 ╳ 蔡明叡—想當YouTuber? 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
想像交鋒╱鄭卜元 ╳ 樊宗錡—你VR了嗎? 迎向未來的身歷其境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訪文化部長李永得談後疫情文化振興
【藝次元曼波】蘭與姑婆芋 「野」出框架的自然
林宜瑾 ╳ 林素蓮
【編者的話】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嗎?
文字 黎家齊
「想像未來」是人類其中一種本能。
帶點被迫成分的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寫的「我的志願」,一路到升學制度下我們必須去「(有限制的)選擇」學歷,或許到了對工作、理想與創作等的展望,就多了點主動性;過程裡,乘載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某一天會做什麼」、「成為怎樣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遠些,則是科幻作品建構出的未來世界景貌。這些可以是虛構而來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觀視角的觀察——稱之為「趨勢預測」。
但年初襲來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滯了這段時間,我們困守於當下的未知/無知,更何談未來的未來?開始害怕的是,我們會不會逐漸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懼?守著每日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裡攀升或掛零的確診數字,形成心驚膽跳或鬆一口氣的「疫常」輪迴,甚至只餘下「疫情何時可以結束」的想像。
還好,擅於逆境求生的創作者始終努力掙脫困境,在過去幾期雜誌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找尋到心靈紓困的提案、藉由線上展演與觀眾繼續有約等;同時,也分析了政府單位、公立場館等公部門如何紓困與援助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終於在疫情趨緩的六月初迎來藝文場館解封,緊接而來的是民眾的「報復式消費」(雖然我們始終不知道要報復的是誰?)——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
此時的政策面也開始從「紓困」到「振興」,包含即將啟動的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與文化部「藝FUN券」等,嘗試通過消費行為去重啟台灣經濟。因此,本期雜誌訪問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既談疫情趨緩後的文化振興,也展現他對台灣文化政策的想像與決策;同時,我們邀請到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黃堃儼、蔡明叡、鄭卜元、樊宗錡等藝文或跨域創作相關業界人士,一起對台灣「後疫情時代」進行想像的交鋒,細數每一種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連假四處爆滿的觀光人潮、返日學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聞消息間,身處台灣的我們還矛盾地斤斤計較於「本土零確診與否」的口水交戰,全球確診數字卻已飆破千萬。此時此刻,我們陸續宣告台灣表演藝術的「下半場」展開,而國外其他地區的「中場休息」仍無限期延長,或苦於轉為其他形式得以延續。於是,本期雜誌也邀請到仍駐紮於歐美、其他亞洲地區的藝文人士,對當地的表演藝術現況提出觀察與回應。
後疫情時代真的來臨了嗎?我們也真的可以解封了嗎?或許,我們選擇樂觀與積極面對這樣的「疫常之後」,重新開始想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