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 表演藝術 01月號/2013 第241期
- 書名:PAR 表演藝術 01月號/2013 第241期
- 作者:《PAR表演藝術》編輯部
- 出版社: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 出版日期:2013/01/16
- ISBN:
【編輯室報告】紛擾與自省 文字︱黎家齊
哭牆、死海、聖城、荒漠?還是漫天的烽火?不知您對以色列的印象是甚麼?「以色列」之名從早期代表著一支民族,到現在成為一個國家,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花剌子模、蒙古、鄂圖曼帝國⋯⋯它們都曾統治過這片黃沙,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都在此刻下了各自的歷史。這個自古以來就紛紛擾擾的上帝應許之地,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各自的想像。但是,今天在本刊中介紹的以色列,應該和大家印象中的有所不同。一道道曾經在戰火下磨練出的敏捷身影,如今,卻在世界的舞台上爆發出無比的力量,綿密而多元的文化也灌溉出了豐沛的音樂之葩,以色列的音樂與舞蹈已在全球藝術版圖上嶄露頭角。現在,就讓我們從舞台上,欣賞以色列表演藝術的現在進行式。
表演藝術,不但反映當下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也被歷史脈絡所牽動。以色列如此,台灣亦然。隨著民國一○一年的腳步遠離,過去一整年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氛圍,又是如何影響著幕前幕後的整體表現?《PAR表演藝術》雜誌經過編輯群總結整理,反覆討論,從生態與創作兩大面向切入,歸納出二○一二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
就生態面而言,文化部掛牌成立,龍應台部長走馬上任,可說是表演藝術界的頭條大事。從文建會到文化部,國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轉向?未來資源能否提升?如何分配?追求文化創意「產業化」的同時,如何提供表演藝術從業人口更具體和明確的保障?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仍值得持續觀注。
自從二○○八年金融危機起,全球表演市場陷入低潮。然而中國的表演藝術市場,似乎無畏金融危機的威脅,展現了國際市場潛力,建構亞洲表演藝術市場核心的版圖。過去國際團隊的「亞洲巡演」幾乎以日本為主要據點,如今,則牽制於中國市場。面對中國崛起,台灣是否會被邊緣化?台灣市場的自由與多元性,如何保有優勢,創造更多正面的可能?而自從華山文創園區ROT之後,台灣其他的「文創園區」也承襲這樣的經營模式,但在如此一統性的格局下,空間與藝術還能激盪出多少的活力,值得玩味。
儘管大環境喧囂紛擾,就創作面而言,創作者在藝術追求上卻是自省自覺的。資深劇場人自發成立「小劇場學校」,「三缺一劇團」的「Lab」計畫實踐演員的「創作性訓練」,引發劇評和劇場人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年輕表演者對身體訓練的自覺、渴望及行動,是當前文創當道、行銷遮眼的風潮裡,一道安靜、綿密,卻真正有可能深化劇場「創作」與「美學」的力量。只是回顧台灣的劇場表演訓練,缺乏系統與累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戲劇和音樂領域,我們樂見許多年輕劇作者,作曲家的作品被搬上舞台。新手上路,精采亮相之後,創作續航力如何,雖然仍待後續觀察。但另一方面,大環境是否建立起足夠完整的相關機制予以支持,亦是長久以來進展緩慢而亟待關切的議題。
二○一二年也是歌仔戲創作開花結果、豐收的一年。從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改編布萊希特劇作的《Mackie踹共沒?》,到編劇施如芳翻新歷史大作《燕歌行》。總的來說,歌仔戲雅俗皆宜,或文質或野浪,可塑性高,創作者對於如何定義、運用、搬演歌仔戲,成了一道開放課題。歌仔戲因為不劃地自限,多元樣貌仍是備受期待。
除了十大現象回顧,本刊也為讀者選出二○一二年在戲劇、舞蹈和音樂領域最受注目的人物:七年級劇作家簡莉穎、旅歐編舞家孫尚綺與在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大賽中贏得獎項的曾宇謙,這三位不但在去年表現優異,相信在未來,他們也都是令人期待的耀眼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