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隔間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人生而自由,為何自困於辦公室隔間裡?

◎2014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2014亞馬遜歷史類年度選書
◎2014野獸日報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2014《公司》商業雜誌評為年度最耐人尋味的書籍
◎亞馬遜4顆星好評

每天八小時以上,一週至少五天,今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辦公室裡。辦公室的座位與裝潢,除了工作上的使用,也象徵辦公室中的權力關係。你喜歡靠窗的位置嗎?位於角落的隔間是否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這些「眉眉角角」其實有著百年的演變史。

你能想像一百年前在辦公室工作是何等榮耀!相較於工廠,辦公室曾是充滿希望的地方,象徵向上流動的各種可能性。上班族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們在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摩天大樓中工作。但是,為何今日在辦公室中的你我很少會這麼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從十九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透過摩天大樓興起、泰勒管理概念、女性進入職場以及大眾流行文化等多面向觀察一部辦公室的社會史,剖析其中白領上班族的生存之道與自我認同。

你將會發現辦公室和你想的不一樣:
●FB的開放性辦公室其實一百年前就有了!但卻是為了方便監控員工而設計!
●高樓大廈與空調,讓百年前上班族逃離工廠地獄!但為何今日的你上班卻覺得像在坐牢?
●女性出現在辦公室裡,竟讓職場充滿誘惑與危機?打字員、速記員、祕書從此成為女性員工的專屬。
●因為佛洛伊德心理學,大老闆們真的注意起員工的心理需求了嗎?還是僅為了管理和監控!
●空間變革又是為了誰?是人性化需求,還是為了讓你在辦公裡待更久?

辦公空間的更迭,有過管理考量,也有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今日我們看到兩種趨勢,一種是Google、臉書、蘋果等人性化的開放空間,而其中許多設計在過去百年間明顯有跡可尋。另一種則是在家工作取代在辦公室上班,看似與工業革命之前相去不遠,但卻暗示著一種變化:上班族曾被視為被動的從眾主義者、他們不具開創性,只能遵循辦公室政治移動,但今日他們拋棄象徵地位的辦公桌,尋找自由與解放,或許將可能成為百年來辦公室歷史的終點。結果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介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薩瓦爾 Nikil Saval

印度裔美國人。現居費城。200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現為作家、編輯、新聞工作者。從2004年起他開始研究辦公室的起源,後來還於美國n+1雜誌上發表了〈辦公室的誕生〉一文。他目前是n+1數位出版的編輯,文章也常刊於知名線上雜誌「slate.com」、《紐約時報》、《倫敦書評》、《牛津美國》雜誌、《洛杉磯時報》、《赫芬頓郵報》與《新政治家》等媒體。做過勞工相關研究,並替「Unite Here」勞工組織當過志工。

譯者簡介

黃涓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及語言所,曾任創意編輯、英語研究員等職。目前為英日文自由譯者。

王年愷

翻譯審訂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譯著包括《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Too Big to know》(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等,文章亦散見於《PAR表演藝術》和《繆斯客》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歡迎賜教:piatigorsky@gmail.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