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
書籍簡介:
農場少年阿恩,一生受到母親瑪姬特的深刻影響。少女瑪姬特是教區農場的女兒,在舞會中受到瀟洒的裁縫師尼爾斯引誘,未婚生子,誕下阿恩。尼爾斯原本心儀著牧師的女兒波吉特,當他的桃花事件傳遍鄉里後,波吉特另嫁他人,尼爾斯在情場失意、工作失利與身體殘廢的情況下,在阿恩八歲時,不得不與瑪姬特成婚,但婚後尼爾斯經常藉機酗酒,毆打瑪姬特。頂著非婚生子的名號,並在父親家暴陰影底下生長的阿恩,童年的記憶承載著難以向外人道說的沉重,長大成人後,變得愈來愈孤僻寡言。
一次爭吵中,尼爾斯突然暴斃。得以輕鬆度日的阿恩,與母親瑪姬特一起留在家中的農場放牛維持生計。雖然蜷居山野,個性內向,阿恩對未來仍有期待,一心嚮往到遠方旅行。他擁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和模仿的好天賦,卻發現自己始終唱不出屬於自己的歌曲,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少女伊萊,他們以歌曲相遇、相知,彼此互生好感。但伊萊的母親正是當年父親尼爾斯心儀過的波吉特,而伊萊的父親巴德,更是當年在舞會上因爭風吃醋毆打尼爾斯以致殘廢的元凶。
面對父輩遺留在下一代之間的情愛糾結,內心苦苦掙扎的阿恩,在伊萊的愛情,或是自己的夢想之間,究竟又會如何選擇,朝向何方……?
作者簡介:
比昂斯滕・比昂松(Bjørnstjerne Bjørnson ,1832-1910)
挪威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和社會運動家。比昂松出生在挪威北部克尼維(Kvikne)的一個牧師家庭,六歲時隨父母遷居挪威南方的納斯賽特(Nesset),童年時生長在鄉村環境,讓他對農民和鄉土產生深厚的感情。
一八五○年赴首都奧斯陸,開始學習寫作。一八五二年進入皇家弗裡德里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slo),之後結識了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約納斯李(Jonasl Lie,1833-1908),日後與基蘭德(Alexander Kielland,1849-1906)並列為挪威的文壇四傑(The Four Greats)。
一八五五年,開始在《每日晨報》擔任文學戲劇評論員和編輯,展開記者工作與社會批評的劇本創作。一八五七年,接替易卜生,成為卑爾根國家劇院的編導,同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陽光之山》(Synnøve Solbakken)。
比昂松早期作品主要歌詠挪威的田園生活,代表作品有小說《阿恩》(Arne)、《快樂的男孩》(A Happy Boy)、《漁家女》(The Fisher Girls)、詩作〈國旗飄揚在挪威城鄉海巷〉(The Heritage of the Kurts)等。比昂松的詩歌大多歌詠挪威壯麗山河與純樸民情,在挪威境內廣為流傳,其中抒情詩《是啊!我們永遠熱愛這塊土地》(Ja, vi elsker clette landet,又名《挪威之歌》),更成為挪威國歌的歌詞,與比昂松的眾多詩歌一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挪威人。
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之後,當時挪威受到歐洲民族主義浪潮影響,社會階級受工業化接連發生巨大變革,比昂松作品的風格跟關注轉向社會跟公共議題,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社會現況的劇本,代表作有《編輯》(The Editor)、《破產者》(A Bankruptcy》、《超人的力量》(Beyond Human Power)、《國王》(The King)等。
一九○三年以《挑戰的手套》(A Gauntlet),擊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跟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一九一○年,逝世於巴黎。